一句瑞典格言:「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都為未來打算,為子女綢繆,卻沒有善待自己。想着把錢省下來,等退休後再去享受,結果退休後,走不動了,那裏都去不成。把錢留給子女,進大學,留學,幫他們創業做生意、結婚、買房子,於是把自己的大部分退休金都耗掉了。這是大陸許多被「啃老族」所啃的老者的命運。
外國也有依附父母的「尼特族」,但那是少數,而且沒有大陸老者被啃得那麼慘。我大女兒有兩個兒子,她自小就告訴他們,高中時就要開始為大學籌錢,利用暑假打工或做義工,積累經驗,申請獎助學金,結果大兒子進大學,除了在家食住之外,所有費用都有獎助學金。小兒子還念中學,也憑着多次的鋼琴比賽獲獎而在銀行存了幾千加元。
金融海嘯後,有一篇報導說,一群美國婦女在一個基督徒聚會中,輪流講出近日之負擔不是兒子、丈夫失業,就是孫子、孫媳拿了解僱信。一位婦女吞吞吐吐說,「我只能給他們五百、一千元,他們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算了。我想多幫一些,但沒辦法,我自己也要生活。」
換了在中國,是自己不生活也要幫子女。這可以說是中國人倫理關係的「好傳統」,但也可以說是使一個人犧牲一輩子都沒有好日子過的緣由。
人生無常,生命不可測,生活一直在變動,環境變化不可預知。我們毋須等到什麼都完成,一切都平穩之後,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在當下,掌握當下,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要對她(他)好點,現在就開始。一生沒有送花給太太,她走後才在她遺像前每天供上鮮花,卻只是追不回來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