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人工保育 團體批「一命換一命」保野生杜鵑花毒殺50棵樹

漁護署人工保育 團體批「一命換一命」
保野生杜鵑花毒殺50棵樹

【本報訊】保護樹木又引起官民爭議。馬鞍山山頭是本港罕見野生杜鵑花生長地,但大樹成蔭,這種矮小灌木難以吸收陽光而大規模萎縮,漁農自然護理署試行人工保育40棵野生杜鵑花,但需毒殺周邊50棵常見樹木。環保團體長春社批評此做法是「一命換一命」,忽略殺樹影響整體生態,但「樹博士」詹志勇則表示贊同。
記者:倪清江

馬鞍山可找到六種野生杜鵑花,是本港最多。漁護署高級自然護理主任黎存志表示,杜鵑開花一年比一年差,其中香港杜鵑、毛葉杜鵑和羊角杜鵑的生長環境較差,陽光被周邊大樹遮蔽,步向萎縮死亡,「冇太陽會被陰死,開唔到花,20至30年後會絕迹。」他稱,試過人工培植,但都失敗;馬鞍山也少有山火燒毀大樹,所以杜鵑一直難見艷陽天。

除草藥釘(圓圈示)留在樹幹上,藥力慢慢滲透,令樹木落葉枯死。

羊角杜鵑

建議小量修枝代殺樹

漁護署去年委託一間顧問公司和一名內地學者,透過以生態環境管理方法,試行保育獲選定的40棵杜鵑,近兩個月並將含有除草劑的鐵釘,打入杜鵑周邊的大樹和灌木,令其落葉枯萎,令陽光可照射到杜鵑上,共有50棵慘成犧牲品,包括五列木、大頭茶、山油柑和羅浮柿,也有樹幹直徑達九吋的浙江潤楠。
漁護署指該批被毒殺的樹木是常見品種,黎存志直言是兩難,「唔係佢哋死,就係杜鵑死,平衡係要取捨。」該署會因應結果,再草擬長遠馬鞍山杜鵑花保育計劃。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同需保育馬鞍山杜鵑,但指漁護署之前進行諮詢時,並沒有提及會毒害其他樹木。他認為可多次小量修枝代替殺樹,不至犧牲50棵樹,也不會影響在樹上生活的其他生物,「家即係一命換一命」。他說現在已恨錯難返,促請該署往後進行同類計劃前應公開諮詢。黎存志回應說,修枝較為困難,跌下的樹枝也可能壓毀杜鵑。
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馬鞍山野生杜鵑已剩不多,用方法作出保育,他認為並無不妥,被犧牲的樹木屬普通樹種,「家係實驗,選擇性攞走啲樹,毋須話唔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