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物換星移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向朝氣勃勃、幹勁十足的台灣報業傳奇人物高信疆忽然一陣子顯得意氣消沉。我跟他通了幾次電話,告訴他如果想找個地方轉換一下環境,也不怕冷的話,可考慮到冰天雪地的Madison散散心。他說他得找個名份才能向老闆請假。季季在〈縱橫《人間》的浪漫兒〉一文說到七十年代《中國時報》每月的訂閱費是四十五元,但很多讀者只看〈人間〉副刊,於是報館採取特別措施,接受只訂副刊的讀者,訂費十五元。
給台灣報紙副刊創出一番新氣象的是以「高上秦」筆名寫詩的高信疆。當然,如果背後沒有開明進取的老闆余紀忠先生的支持,信疆魄力再大,目光再遠,也難成事。七十年代的台灣,經濟起飛,但政治上還是「鎖國」,警備司令總部控制言論的幅度,無遠弗屆。《中央日報》是黨報,刊登的都是中央通訊社消毒後的新聞。其他報刊的國際新聞跟黨報大同小異,要別具一格,只有在地方版和副刊上用心機。
余紀忠留學英國,秉承文人辦報的精神,《中國時報》營運一有基礎後即廣納賢士。信疆和他太太柯元馨大學畢業後不久,就被余先生招攬過去。余先生對副刊的角色看得準。他貴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深知要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給寶島台灣拉開一線「天窗」,只能在七嘴八舌的副刊篇幅中騰出一角作「租界」。這租界正名為「海外專欄」。
「海外專欄」的作者清一色的是僑居外國的專業人士。他們吃不到永和豆漿,但享有「治外法權」。主持這個專欄的就是二十來歲的高上秦。初辦時,余先生還親自出馬幫他約稿,後來就由信疆一人獨挑大樑。信疆這輩子寫信最勤最認真的時期,就是主持「海外專欄」的頭一兩年。1971到1972年間我任教新加坡大學,他給我寫信,都長達三四頁。1973年我回到美國,他不再寫信了,靠「越洋電話」聯絡。
台灣同胞在那年頭要出國「觀光」,那像今天那麼家常便飯。「留學生文學」風靡一時,因為沒有機緣到外邊打一轉的讀者,都想透過這些「域外人」的文字一睹域外風光。給信疆抓來的作者的專業背景,不局限於文史哲,他們文章涉及的知識層面也因此超越一般副刊讀者熟悉的範圍。正因他們是「域外人」,借題發揮談起國是來,自然比「域內」的作者容易清心直說。
1973年信疆接掌〈人間〉。在余先生大力支持下,相繼推出一連串影響深遠的文化活動。除經常邀請名家主持座談會外,還設立了時報年度小說獎,積極培養新人。1974年他在〈人間〉推出「當代中國小說大展」,可視為事業上一個里程碑,因為被他引進的「海外作家」的其中一位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陳若曦。在台灣居民對中央通訊社有關大陸現況的報導半信半疑的年代,陳若曦的文革系列小說,立時引起哄動。《中國時報》挾〈人間〉之風雷,在寶島一紙風行。副刊內容能提高報紙的聲譽與銷量,此乃實例。
信疆之能成為台灣報業傳奇,才具和眼光外,還因為他有膽識。李敖出獄後誰還敢用他的稿件?信疆主動找他在〈人間〉「隆重登場」。對柏楊,亦禮遇如此。信疆雖然不是「警總」的常客,但被「召見」的次數一定不少。也真難為屢次替他說話的余先生。

那次跟「意氣消沉」的信疆通電話後,我順理成章的以他對中國報業的貢獻為據,給他辦理威斯康辛大學HonoraryFellow的申請手續。他在Madison半年,經常有古蒙仁和羅智成這些「老同學」作伴,喝酒聊天,倒不寂寞。信疆1944年出生,今年五月五日逝世。他在Madison時,曾多次跟我說過為了給〈人間〉拉名家稿件,有時真要賠上性命。因為有些大牌作家是否瞧得起你,得看你酒量如何。古龍的武俠小說,「奇貨可居」,得來也不易。原來這位《天涯.明月.刀》的作者,拿來盛酒的是臉盆大小的容器。信疆為了〈人間〉,迫得捨命相陪。我跟信疆也曾在Madison的胡姬酒肆中渡過不少HappyHours。如今「長溝流月去無聲」。故人亦成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