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讓《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Millionaire)男主角小澤牟不惜跳下糞坑也要看到、奮不顧身為索取親筆簽名的巨星,他是在印度電影史中的重要人物,他是印度周潤發,影迷叫他大B的阿米達巴山(AmitabhBachchan)。這位印度影壇icon上周現身澳門威尼斯人極力推動印度電影,不過他卻不愛稱自己的影圈做Bollywood,畢竟蓋上印度荷李活的商標,像是貶低了整個印度電影工業。
撰文:張一明
自70年代至今主演超過150部電影的阿米達巴山,在印度國內外地位崇高,不只多次獲得印度最佳演出等多個電影大獎,82年獲印度政府頒授尊貴的PadmaShri大獎,2000年力壓一眾荷李活明星被英國廣播公司評為千禧年巨星,03年成為首位在世的亞洲人獲杜莎夫人蠟像館製作紀念蠟像,07年法國政府在阿米達64歲生日這個極富紀念意義的時刻,把國家最高公民榮譽(Legiond'Honneur)授予他。
42年10月11日出生於印度阿拉哈巴德市的阿米達巴山,不僅為印度的演藝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還為印度國民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位深受印度影迷喜愛的巨星,這10年間一直為印度國際電影學會(IIFA)主辦的印度國際電影節擔任大使,向全球推廣印度電影。
重溫貢多拉回憶
今年,印度國際電影節在下月11至13日於澳門威尼斯人舉行,阿米達上周以印度國際電影節大使身份在威尼斯人出席記者會及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會前他獲安排在運河上坐上意大利威尼斯特有的傳統貢多拉,令阿米達憶起30年前在威尼斯拍歌舞片的美麗回憶:「我第一次到澳門,在威尼斯人度假村令我想起了30年前在威尼斯的河上乘坐貢多拉,為電影《TheGreatGambler》拍攝一場歌舞的情景,當年那個場面令威尼斯和貢多拉在印度受到不少影迷認識。」
借電影逃避現實
今年一套由英國導演丹尼波爾(DannyBoyle)執導、以印度為背景的奧斯卡得獎影片《一百萬零一夜》,掀起了印度電影熱。阿米達為此感到高興,他說:「《一》片雖然是英國人拍攝,但這套片在奧斯卡得獎,已證明了荷李活的電影人已接受了印度電影中透過歌舞音樂、透過追夢所隱含的逃避意識,我們喜歡拍攝關於別人的故事,因為想自己和觀眾也從電影中逃避一下艱苦的現實。」
印度片跟港產片一樣,一直堅持自己的地方文化和特色,阿米達也強調一直以來印度電影人堅持做他們愛做的事情,「荷李活電影很多時會兼顧美國以外地方的觀眾口味,我們的電影一直保留了我們的文化和特色,不過原來在印度以外已有很多影迷看過了我們的電影,我出外旅遊時遇過不少旅客,他們就算不認識我的名字,仍會在街上認得我。」
向荷李活學推銷
雖然阿米達說印度電影已經成為一項國際化的事業,而印度人向來是出色的生意人,不過阿米達卻認為在推銷電影方面,印度電影人卻大大不及荷李活電影人,他指出印度片一直以來未能如荷李活片普及的原因:「荷李活很懂得marketing,但我們卻不曉,我們仍需要學習。」阿米達更不欲記者稱印度電影是Bollywood電影,因為Bollywood只是一個不獲印度電影人認同的名詞,它原指孟買一帶製作的電影,錯誤地泛指整個印度的電影,在不少印度電影人心目中,Bollywood像是荷李活低賤的表親。
由20歲放棄了船運經理的工作成為演員,阿米達多年嘗盡人生的起跌,82年試過拍片重傷、05年患過重病,所幸的是他最終仍在印度影壇屹立不倒。他在90年代後期又曾搖身一變,成為印度版《百萬富翁》的主持人,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被問到電影《一百萬零一夜》遺留下來有關孟買的貧民問題怎去解決時,阿米達只是簡單的又顯得無奈地答道:「貧窮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雖然阿米達不欲多談孟買的貧窮問題,但他似乎並沒有看低貧民,當記者打趣說如果有人像《一百萬零一夜》的小澤牟一樣,滿身臭糞走到他面前索親筆簽名,阿米達會否願意為影迷簽名時,這位印度巨星便露出親切的笑容反問說:「Whynot?」
與貝理雅齊倡環保
雖然阿米達巴山在訪問中不欲多談孟買的貧窮問題,但他卻非常關心全球暖化的環境問題,並已代表印度電影學會聯同環保組織GlobalCool聯手推動環保,早前他便聯同英國前首相貝理雅、荷李活女星希芙嘉咸(HeatherGraham)及施安娜美娜(SiennaMiller)等人搞鬼地拍攝了一部名為《GlobalCool》(右圖)電影的虛擬預告片,大談未來世界發生的環境問題,藉以呼籲世界各地的人注意環保。
推薦八部代表作
難得能跟印度電影icon阿米達巴山做訪問,記者便要求他選出入行以來8部影迷必睇的印度電影,作為香港影迷欣賞印度片的入門,拍了超過百部電影的他謂印度電影其實題材五花八門,單是他挑選的8部原來已有警匪動作、喜劇歌舞、黑幫教父、勵志親情甚至忘年愛情,絕對令影迷大開眼界。
《Zanjeer》(73年)
《一百萬零一夜》第一條問題有關的電影,阿米達的經典代表作。他飾演雙親被殺、並被陷害入獄的好警員VijayKhanna,出獄後進行大報復,其憤怒青年形象深入民心,並打開了影壇新局面,讓阿米達之後十幾年片約不斷。
《Sholay》(75年)
阿米達扮演小混混與獄友出獄後獲聘到小鄉鎮對付惡霸土匪。影片以警匪故事為題材,成功將動作、歌舞、喜劇等元素混合在一起,經典程度有如王家衛、周星馳的電影。
《Deewaar》(75年)
阿米達最重要的作品。他在片中的角色是一個奇特的詐騙犯,不但講究尊嚴,非常敬愛自己的母親,還勇於為小人物出頭,阿米達當年透過影片痛斥政府腐敗。
《Baghban》(03年)
感人的親情倫理片。阿米達飾演的退休銀行員工與妻子被四位兒子冷落及忽視,後來二人在朋友協助下將過去的書信出版成為暢銷書得到大筆版稅,改變了二人晚年的際遇。
《Black》(05年)
印度版的海倫凱勒傳。講述一名又聾又盲的少女在阿米達飾演的老師引導下,突破天生殘障的悲慘際遇,重拾對生命的熱愛與希望。影片劇情真實,情節細膩自然。
《Sarkar》(05年)
印度版《教父》,是Bollywood最成功的黑幫電影,影片動作場面拍得充滿震撼。去年阿米達父子檔再次演出續集《SarkarRaj》是關於兒子上位的故事,阿米達也極力推薦。
《CheeniKum》(07年)
英倫印度人的忘年戀故事。倫敦高級印度餐廳一位高傲而嚴厲的64歲老派主廚遇到了34歲的未婚女子,二人互生情愫,卻遭女方父親反對,為了愛情要突破世俗的眼光。
《TheLastLear》(07年)
阿米達再向演技挑戰,搖身一變成為老年遲暮的莎士比亞電影資深演員,片中的他在年輕的導演迫使下退休,即使因壓力而暈倒入院,但仍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