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看法 - 林夕

客觀的看法 - 林夕

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裏敢為天下先,號稱代表了一般港人對六四的想法,雖然有僭越香港代言人角色之嫌,但他形容一般香港人的想法,可能沒有說錯。他在不知所措中只是含糊地說,六四已過去了很久,隨着國家經濟發展蓬勃,市民會對六四有一個客觀的看法。
客觀事實是,國家經濟成就驕人,成為美國最大債主,又以不少經濟政策適時助港,真有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之歎。
一般市民內心的想法,夠客觀的話,理應實事求是,會承認當年學生其中一個主要訴求是反貪腐,反官倒。當年若能因勢利導,貨真價實的陽光法案能落實執行,官員能做到公開資產,經濟發展的成就將會惠及更多人。
農村經濟少了地方官員上下其手,將會減輕大城市待業民工的負擔,人均收入就可正大光明用中位數計算方法,反映出一般老百姓在經濟起飛的翅膀中,不止是扮演翅膀下的風,自身卻依然吃着西北風,在驕人的外儲數字中,也真的活得很驕傲。
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後,自會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隱憂,倘能應當年學生的訴求,認真解決貪腐問題,富能藏於民,這對經濟長遠平穩發展,是大好不是小好。當年要求開放報禁,地方瞞上欺下的現象也不致於猖狂如此,有礙全民富起來。
這是我這個未致於腦殘的市民,對六四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客觀看法,不曉得夠不夠客觀,算不算識大體明大理。說不定,曾蔭權就是代表如此這般的一般看法嘛。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