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遺蹟初次納入文物保護

文革遺蹟初次納入文物保護

中國各級文物部門正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一場拉網式的尋寶行動。他們首次將距今只三四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遺蹟,納入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中。這在中國的文物普查史上尚屬首次。有官員指,這將有助反思歷史。
在2007年啟動的為期4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在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不少文革遺蹟。在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口泉鄉的米莊村,文物工作者發現了一座「忠」字牌坊。牌坊中間擺放着中共已故領導人,也是文革罪魁禍首的毛澤東的雕像,龕下磚雕是一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字。東側牌坊下雕「團結緊張」,西側雕「嚴肅活潑」,兩側八字墙側面下方均刻有「忠」字,以表達對領袖的忠誠。當時,許多村莊建立了忠字牌坊,主要供村民集體表忠心時使用。

「有助反思歷史」

「將文革時期的文物列入保護範圍,說明中國越來越重視政治文明,民眾也有了理性正視文革歷史的社會心理環境。」中國第一個民間文革博物館的創立者樊建川說。文革期間,全國各地風行唱樣板戲,幾乎各村都組建了文藝宣傳隊排練演出節目,「人民戲台」就是當時的演出場所之一;知青房、毛主席紀念亭……這些遺蹟將被歸類在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中。
文革中的「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和舊習慣)行動,給中國的文物帶來巨大破壞,如山西舜帝陵、北京頤和園佛香閣等著名文物建築都曾遭到嚴重毀損。「如今,見證這段歷史的建築本身也成為了文物,它們見證了中國所走過的彎路,保護有助於反思歷史。」山西省負責文物保護的官員趙志明說。
1981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文革定義為「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已故中國作家巴金曾在其晚年名著《隨想錄》中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惟有不忘過去,才能做未來的主人,……只有牢牢記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歷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來。」
新華社

山西省尖草坪營村知青房舊址。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