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說,原訂三年完成的地震災區基建及公共設施等重建,爭取在兩年內完成。難道「多快好省」的大躍進幽靈,在華夏大地仍縈繞不去?不過,災區重建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過急過快,而是只重視硬件、完全忽略軟件的重建策略。
所謂「硬件」,是指道路橋樑等基建,以及學校、醫院、政府大樓等公共服務設施,而「軟件」是災民的身心健康、社區重建等。從官方傳媒報道,到中共官員的講話,都可閱讀到官方重建災區的思路:盡速搞好基建,搶修公共設施,災區經濟自然迅速發展起來,災民也就安居樂業,社會也就和諧穩定了。
這種思路,跟中國三十年來的發展,一脈相承,也是中共官員最擅長和樂意為之的建設模式。硬件建設是有形的,不僅看得見、摸得到,還可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地方幹部擢升的政績,更不要說有機會上下其手了。相反,「軟件」的重建成效難以評估,是無法讓外界看得到,官員自然不會投入資源。
因此,當中央決定以一萬億元大力支援重建時,災區各級官員情緒高漲,快馬加鞭的大興土木,基建項目的重建速度非常驚人。
對北京當局來說,這種有形的基建,也是鞏固政權的資本之一。他們一直強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正是救災效率的有力保證,而胡錦濤不斷強調重建速度,就是要向國人及全世界展示這種體制的優越性:日本、美國、台灣、土耳其等地的大地震之後,要經過漫長歲月才可重建,速度慢如蝸牛;相反,在中國共產領導下,有效利用舉國體制,調動全國各地的資源去協助四川災區,讓災區在一、兩年就恢復過來了。
換言之,這種「太空速度」的重建工作,也只有今天的中國才能辦得到,這也就可以增加中共政權的認受性,跟耗巨資辦奧運如出一轍。相信這也是胡錦濤不斷強調要提前完成任務的原因之一吧。
雖然災區的道路很快打通,電力、通訊、供水等也很快恢復,但這種重建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很多後遺症。不要忘記,人才是主體,災民福祉不僅是寬敞馬路和豪華醫院,治療他們心理創傷,資助他們重建房屋,甚至公佈死難學生名單,讓家長們到學校廢墟悼念葬身在豆腐渣學校的兒女,也應是重建的重點。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