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纖纖弱女子,近20年有13年一直承受着軟禁的刻苦寂寞,與外界幾乎毫無接觸,但她在公眾心目中堅忍不屈的形象,反而更鮮活,象徵民主和自由的地位從未改變;就像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一樣,63歲的昂山素姬成為以和平對抗殘暴的英雄人物。
一身緬族傳統服裝,鬢上插一朵鮮花,簡單高雅是昂山素姬的標記。這位緬甸國父之女,少女時代負笈英國,在牛津研究緬甸文學,與英國學者阿里斯(MichaelAris)結婚生子,前半生過着美滿的家庭生活。
但平靜的人生不是她的使命,1988年,她回到祖國照顧病重的母親,看到同胞爭取民主的熱情,軍政府無情鎮壓,令她從此再不能放下同胞和國家的命運不顧。
少女時代的昂山素姬,曾隨擔任大使的母親到過印度,聖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學,在那期間滲入她的心靈;成為緬甸民主運動領袖後,昂山素姬憑着她的智慧、踏實和言辭折服民眾,領導非暴力的民主抗爭運動。
1988年8月,她首次發表公開重要演講前夕,軍政府散播要刺殺她的傳言,可是她對於生命受威脅卻溫文不驚,令人想起她父親昂山將軍。不過,昂山素姬的無畏精神和號召力,卻令到緬甸軍政府寢食難安,在1989年把她拘捕,昂山素姬的軟禁生涯由此展開。
在軟禁的日子裏,昂山素姬勤於學習和冥想,進修法語和日語;助手說昂山素姬每在情緒波動,就會坐到鋼琴前,彈奏莫扎特或巴哈的曲子,藉此恢復平靜和自律。
丈夫病危忍痛留國
為民主,昂山素姬付出高昂代價。1999年丈夫阿里斯在英國病重,但她知道一旦離開就不能回國,只好忍痛放棄見丈夫最後一面。但她常說,被拘留的生涯,反而令她更堅定,要貢獻餘生為緬甸百姓謀求自由民主。她曾說:「在緬甸追求民主,是爭取人民過健全有意思生活、成為世界社會中自由、平等成員的鬥爭。」
昂山素姬面對強權暴政的堅毅和勇氣,「顯著地示範了弱勢無權者的力量」,令她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