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氛轉好,美元轉勢的呼聲甚囂塵上。本欄曾經以息差優勢來推論美元強勢,屬「以息看滙」;今次則以股市牛熊來推算美元,屬「以股看滙」。前者是以貨幣本身的絕對回報來看滙價,後者則以股滙的相對回報來看滙價。如果股滙兩市的資金隔絕,以息看滙理應足夠;不然便應將股債滙等各類資產一併分析,這樣的結果應較全面。
誠然,世上無人能夠全面掌握資金由那裏流到那裏,故理論上是無法判斷股債滙等各個市場之間的融通程度。不過,在全球一體化兼狂減息造成超寬鬆下,卻有理由推斷,這些充裕的資金是同時湧到股債滙等各個市場。如何為這假設提供佐證?看看全球股滙兩市有何關係便一清二楚。
MSCI全球股市指數自2003年至今是與外幣同向的,即與美滙指數反向(見圖實框),其間MSCI與美滙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67。然而,在1987年股災前至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股災前的十多年裏,全球股市與外幣的關係卻呈反向,即期間MSCI與美滙指數呈正比,其相關系數為+0.53(見圖虛框)。
低息造就股滙齊升
1987至2000年初,美息介乎3至10厘,主要於5、6厘上落,沒所謂游資過剩。踏入千禧年代,美息大多日子低於6厘,游資過剩便會擠到各類資產,自然股滙皆升了。
是故不論看好看淡,對外幣的看法應與對股市的看法一致才是。
羅家聰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