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個男人臨時抱佛腳,從網上現學接生知識,現用在分娩在即來不及送院的妻子身上,成功接生出一個女兒。
香港則有隱閉青年終日躲在家中,透過網絡自學日文,達繙譯水準。
網絡盛行多年,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事實上它已經由虛擬世界向現實生活踩界。YouTube成立交響樂團,3000人自拍短片應徵,評選方式也相當「宅」,第一階段由專業評審選出200名初賽入選者,第二階段的遴選工作則全權交由網民負責,由網絡投票來決定。「宅」在網前,按一按手指,既代表了自己的選擇,也決定了被選擇者的命運。誰還敢小覷網絡?
被譽為絕世筍工的澳洲大堡礁保育員一職,由招聘到應徵全在網絡進行,最後階段的篩選情況也一一公諸網絡,而這個職業的具體工作便是透過網誌和相片推廣當地風光,與世界各地的網民分享。
90後的人,在石屎森林長大,更習慣透過文字及影像跟網上人交流而不是打開門與人進行語言溝通。血拼方式也很「宅」,透過網絡購物,然後等在家中收貨。
有了電郵之後,我和媽媽每天在網上信來信往的,電話卻打少了。我們互發自己認為有趣的文章給對方,精神交流好像也很足夠。有一天,她說,她有兩位中學同學至今未摸過電腦,她問我:「她們怎麼與這個世界溝通?」我反問她:「你忘了真正的報紙書籍和電視新聞嗎?」六十多歲的媽媽居然一臉迷茫。於是我相信,網絡終有一天將顛覆傳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