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理東西,見到爸爸留下的一本老相簿,皮已脫落,不過上面貼着一張紙片,上寫「1928-1965」。打開泛黃照片的第一張,是他1930年當伴郎的照片,那年他21歲吧。下面一張,是大合照,下寫「1931年在上海工專」。當然,所有人我都不認得,前排第二人,我找到爸爸。我把照片掀開一點,意想不到跌出一張紙,是一個日曆本子撕下來的,日期是1970年18-19日,兩天連在一起,是因為星期六與日。紙上留下爸爸的字迹:
「1928至1965,悠悠歲月,三十七年。1928由廣州去上海,29年濟南,上海,北京,31年再到濟南,轉而青島,天津,北京,上海,32年結束流浪生活返廣州,36年遷居香港,40年再遷上海,41年去桂林,同年返港,42年返上海,44年去南京住一年又遷返上海,46年遷居北京,我去瀋陽一年,48年二月由北京返香港,直到1968年三月,整整二十年,雖曾赴外地,然不超過一個月,總算是定居了。」
字條有不少塗改,想是他追尋往日記憶時為錯記的改正。
拿着這張從日曆中撕下的紙條,心中泛起許多感慨。那是在一個動亂時代的從影人士飄泊的37年。1967年香港暴動,父親的電影事業停頓。這本照相簿到1968年,那一年我記得他為樽節開支,移居澳門,最後在1975年病逝於澳門。
父名李化,1931年在上海從事電影業。當導演、製片,瀋陽那一年是經營戲院。相簿上有許多他與名人合影,包括歐陽予倩、馬連良、譚富英、程硯秋、荀慧生等等。還有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名人。當然,最使我受觸動的,還是我們家族中人的照片。父親生於1909年,今年農曆八月,是他的百歲冥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