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維新百日,用西洋人的話說,奧巴馬已經顯露了他「真正的顏色」。保守派曾擔心他會搞「大政府」,走歐式「社會主義」,敵視大企業的政策。現在看來,他們的擔心顯然有點杞人憂天。奧巴馬仍然在摸着石頭過河,走的是中道務實的路線。美國的兩黨政治,好比開在連接兩個城鎮的一條道路上的兩家超市,兩個競爭對手都想做兩邊的生意,結果是背靠背開在道路的中間點上。這是美國政治生態的傳統。如果太過向一邊倒,另一邊自然就不來光顧。
吸納了中間選民
共和黨執政八年,意識形態掛帥的政策弄得太荒謬過份(如反對進化論教學、幹細胞研究),就把中間選民推到另一邊去了。一九九二年民主黨勝選時,民主黨選民佔百分之三十,共和黨百分之二十七,中間選民是百分之四十三。去年的比例變成民主黨百分之四十一,共和黨還是百分之二十七,中間選民則減為百分之三十二。這個變化說明甚麼?不言而喻。中間選民流向民主黨的趨勢,可說方興未已。如果共和黨策略家還不能有所覺悟,四年或八年後的白宮主人和國會多數仍然會是民主黨。
奧巴馬在競選時為爭取左翼,往往從左的一邊攻擊執政黨,但就任後很快就回歸中道。為了挹資救經濟,他提出預算龐大的振興方案,但同時也訂出了裁汰無用專案縮減開支的目標。他同情工人實際工資的停滯,但並未順從工會的壓力,去重新談判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他的團隊在斡旋美國汽車工業的勞資談判時,並不偏袒工會。他了解銀行和保險業過去利用未受規範的金融工具,從事不負責任的冒險,拖累了整體經濟。他對政府救援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主管,闖了禍還拿花紅,也很不滿。可是在國會群情洶湧、人人喊打的時候,他勸誡大家不要流於民粹主義,無限上綱,把金融體制的弊病擴大為仇恨銀行仇恨資本家的情緒。那樣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拖延了問題的解決。
當然,中道而行並非折衷主義。擬定政策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討好各方。克來斯勒汽車公司的破產重組,通用汽車的改組,都是破繭變革而非因循舊路的非常手段。
知道國民要變革
奧巴馬知道,美國老百姓都希望走出一條變革之路,能夠不擔憂失業和健保社福等切身問題,但同時也希望維護自由市場和私人企業。雖然美國歷史上曾有過戰爭時期對鐵路鋼鐵等軍需企業實行國有化的短暫經驗,一般人不可能接受國有化作為解決金融機構問題的辦法。因此,他的團隊就大膽探求突破舊框架的解決手段。最終能不能行得通,目前還是未知數。但維新百日,快刀斬亂麻的行政魄力,就是最頑強的反對派也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