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倫敦紐約,在外國的街頭,人海之中,港女是最容易辨認的品種。
首先,漂亮的香港女子,年華雙十,絕不會單身來歐洲或英國旅行──她們在香港約會book滿,不愁孤獨,永遠不必以「充電」為理由,一個人向西西里的街頭進發,在聖彼得廣場獨自沉思,或在塞納河畔漫步。
她們的應酬很多,不需要做戲給blog裏的自己看。在外國,港女一眼就看得出來:中性打扮,三十歲以上,不施脂粉,一頭短髮,一件印着奧巴馬頭像或標語「Yes,WeCan」的鮮黃T恤,一雙波鞋,一條舊牛仔褲,一副眼鏡,還有,一定是一對這等樣貌相似的孖公仔,一起上路。
不,她們不是搞les,只是一對命運途上相似的港女。由於自覺不夠漂亮,她們早就giveup了化妝和護膚,一身貌似「男仔頭」的灑脫,一臉土黃色的風霜。
這類性徵模糊的港女,在羅馬或馬德里的街頭,一眼就看得出來──她們是久遭港男reject掉的一群,因為港男眼中的靚女,以林志玲為首,周汶錡或薛凱琪為副,五官標致,肌膚吹彈欲破,無不帶有電視螢幕或街板燈箱廣告SK-Ⅱ、歐麗雅、Neutrogena的一股「同質味」──同質,就像「同城化」,歐洲和日本出產的護膚品牌霸權,為中國男人dictate了何謂美女的標準,上自章子怡,下至東莞骨場的哈爾濱北姑,通通是同一個模子澆鑄出來的「靚女」。
不屬於絕望的豬扒族,但又貌僅中姿的,及早放棄對港男的取悅,向李樂詩女士的形象看齊,從一冊LonelyPlanet的英文指南中修習一點書卷氣,約一個相似的女友,揹上背囊,一起到英法海峽去尋找自我。
何必是這個模子呢,但是,在歐洲許多中姿的女人,衣着很有個人的性格:例如在初夏五月,把頭髮故意染成銀色,配一種玫瑰紅的唇膏,一條米黃的衣裙,襯着唇紅,別一條棗紅色的皮帶,不拿手袋,提一隻小藤籃上路。
這就活出了風格──她衣着的選擇,吸引路人的注視:不,她不漂亮,但她穿出了很cool而型的內心世界。
不夠漂亮,不是原罪,為什麼要為港式電車男而打扮、或者放棄?風采不是由化妝品來決定的,而是你自己。記住:父母給了你不那麼薛凱琪的一張臉孔,但你可以活成四十歲的嘉芙蓮協賓,因為,你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