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舊樓,快被迫遷,想的不只是錢,還要顧及新居不如舊宅空曠,擔心如何處置一幅二張旅行時買回來的掛畫油布,「香港居住空間局限了擺放藝術品。」香港設計師劉小康開宗明義道出家居環境與藝術發展的相連性。「反而大陸人有錢了,家也大了,可買幅畫回家襯傢俬。發展藝術交易平台,不得不背靠祖國。」有錢有舖又肯搞藝術的富豪第二代羅揚傑下註腳。
記者:梁佩芬
攝影:梁細權
場地提供:ThePawn
羅揚傑(Alan)
28歲,父親是前行政會議成員羅仲榮,13歲跟趙少昂習國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建築,3年前開始在舊大廈開設新餐廳,如在華僑日報舊址開設ThePressClub、在和昌大押開設ThePawn,與其他名人之後組成「香港設計大使」,任主席一職。
劉小康(Freeman)
51歲,理工畢業,獲頒授銅紫荊星章。1984年起,在香港及海外奪得超過300個藝術及設計獎項,2004年憑屈臣氏蒸餾水樽設計得到BottlewaterworldDesign大獎,成功融合藝術、設計、文化和商業各元素,同年奪ChairoftheYear美銜。
劉:劉小康
羅:羅揚傑
記:記者
藝術品不是放在博物館
市道好經濟蓬勃之時,就連廢紙廢罐廢鐵也有價,人吃得飽穿得暖,荷包豐滿了,就捨得花錢買藝術品,務求做個上等人。藝術品有價,上年首度舉辦的「香港國際藝術展」,總共有850個藝術家的展品以5億港元成交;現在市道回落,連最大贊助商雷曼兄弟也跑了,今年想再辦這展覽,開個頭也很困難。
羅:我雖沒直接參與洽談贊助問題,但聽回來都知道很難找到一個冠名贊助,今年「香港國際藝術展」沒有冠名贊助了,不少贊助都是最後一分鐘才找到的,但看得到的是,在如此低迷環境下,今年仍繼續在香港舉辦,找到肯參與的畫廊更比上年多10%,可見香港已經是個重要的藝術交易平台。
記:金融海嘯,會否影響成交呢?抑或藝術品從來與市道高低沒關係?
羅:當得收藏家,本身都有一定財力,當然在外國,真的有人分期付款買藝術品,但一去到大型交易這個層次,買家賣家雙方都知市價如何,亦衡量到自己可以付出多少。
劉:暫時來說,在香港做藝術交易只在起步點,以前有蘇富比,今天的「國際藝術展」是個新嘗試,大會也專誠建議我們把藝術品底價調低一半至三分二,希望用價錢吸引多點人參與拍賣,由低價慢慢叫價慢慢拍上去。好奇怪,最後成交價多數是正常的,都是市場價,所以說,好的藝術品始終有市有價,縱然現在金融海融,但又不會如想像般便宜。
羅:金融海嘯後,的確淘汰一些被人過度炒高的藝術品,現在大家買貨入貨,都是理性的。
記:上年的「國際藝術展」,算不算香港首個大型交易會呢?
劉:不是。在八十年代,香港已經有ArtAsia,都有出售國際一級藝術家的作品,但回響不大,我都忘記了自己有沒有參加。可惜,後來沒有再辦了。
羅:或是以前的賣家也未成熟,時機也未到。
劉:好明顯,現在中國大陸的賣家多了,何況在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收藏家一出世就是收藏家,通常是邊買藝術品邊研究,邊研究邊提高欣賞力。很多時,縱有收藏價值極高的藝術品,都被兒子賣出去了。
羅:商業活動有助推動藝術,外國的收藏模式,很多都是上一代買回來,下一代覺得不好便賣出去,這很正常。收藏這學問興趣,是要慢慢培養出來的,潮流不同,欣賞價值也不同。看藝術品,不只是去博物館。
劉:有Demand才有Supply,藝術不是閉門造車,要有人欣賞才可繼續下去。
不是全世界欠了我
訪問當中,劉小康這個X世代的藝術工作者,不下一次表明立場,覺得羅揚傑這批海外回來的Y世代,有知識有品味有錢又有藝術修養,應該盡多點心力,把香港打造成一個藝術平台。
劉:早在八十年代,香港藝術家已經Crossover玩創意產業,既着重設計又顯現到藝術層面,日本人來港,好驚訝我們可以瓣瓣掂,因為日本人一當平面設計師,就獨沽一味做平面設計,我們資源不足,有局限性,搞藝術惟有多變,多變就成了創意,局限性竟變成為我們的獨特性。當年,我們只得小眾欣賞,尤其上一輩的藝術家,總覺得全世界欠了他,不懂欣賞我是你的罪,故出路變成了不停得獎,但作品又沒人要,最終要自己找地方「收藏」自己的作品。
記:何時開始有轉變呢?
劉:越接近九七,大家的視野開始不同。新一輩開始明白藝術、世界及商業、EarnandLiving。何為藝術?人是否享受一個空間也是藝術,要提升國民質素,就要有中間人辦不同藝術活動,我經常叫學生去拍賣會看人家的產品,還可以摸一摸。
羅:外國有好多中間人,令寂寂無聞的藝術工作者崛起,本土創作者也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收藏家,大家都互相有影響。整個八十年代的紐約SOHO區,就是如此發掘出來,香港還有一段距離。
劉:透過不同的活動,製造一個個平台讓年輕人表現自己的潛能,以往香港不夠多,多了青年才俊回來,可以幫幫手(拍拍Alan的膊頭)。
中國藝術家好聰明
香港的確是不錯的藝術平台,國際都市,有出入境自由,藝術作品也不會被審查,更重要是交易不用收稅。
劉:中國藝術家好聰明,不會做不賣錢的東西。他們尋求美學上的高成就,但政治層面就不涉獵。我們要愛看大學院校的作品,才看到大地有沒有被污染,幸好仍未有大同的跟風趨勢。當然也有不少畫家,可以畫出襯得起傢俬的作品。
羅:中國好多人批評當代藝術品太多抄襲,概念好弱,其實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只有二十年左右,藝術品是一代接一代的。
劉:大部份在香港有知名度的設計公司,超過一半生意在國內。大陸在近十年間,開始由自己做形象設計到現在覺得香港公司才可幫助轉型,我們就是一個知識型的中心,其實大陸人都知道自己的品味……
羅:文化創意產業,不只為自己發展一個中心自供自足。
劉:香港的缺憾是收得太少外國學生,巴黎倫敦紐約都有知名的設計學校,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來讀。香港,仍未有。
羅:外國來的人可直接影響香港學生,現在他們視野太小,來來去去都是自己人,最緊要是多曝光,多接觸。
劉:有教育就有人來,倫敦十大藝術家設計師,有多少個真是英國人呢?西九也算是一個好開始。
羅:我們不是要做HongKongArtinAsia,而是AsianArtinHongKong。
後記:我的藝術
有日在Facebook欣賞同學兼同行採訪時的手寫筆記,同行說連她自己也不知自己寫甚麼,我的筆記也集中、英、符號加圖畫於一身,寫完了,根本沒心機再看一遍,同行說:「可能幾千年後,考古學家發掘到我們的筆記,會發現這是另一種字體,是一種藝術……哈哈。」
「ARTHK09」部份作品
上海藝術畫廊的「GreatEra1」。
已移居亞洲的俄羅斯藝術家KonstantinBessmertny的Horse。
「BlackTear」。
JohnReynolds的「BalletMechanique」。
1990年便成名的英國藝術家DamienHirst作品「AllYouNeedisLoveLoveLove」。
1981年出生的大陸女藝術家DengYu,「Toofasttolive,tooyoungtodie」。
香港出生的KumChiKeung,中學時修習國畫,其作品「FunandGameOrange」。
金融海嘯下的藝術
第二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HK09),參加展覽的畫廊有110間,來自24個國家,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如JitishKallat、蔡國強、DamienHirst、JulianOpie及Jean-MichelBasquiat也有作品在其中。
日期:5月14至17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入場費:$200
網址: http://www.hongkongartfai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