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一年來,災區的民眾走過了最艱難歲月:部份破碎家庭獲得重組;有斷肢者獲裝上義肢重新站起來;有做生意老闆從富有到一無所有再到重張旗鼓;不少喪子夫婦也決定再生育,為災區帶來希望。
「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家住綿陽擂鼓鎮、36歲的黃冬梅對記者說。她在地震中失去丈夫,與6歲女兒相依為命,開始只會母女相擁痛哭,今年初認識了地震喪妻40歲的黃軍華,兩人同病相憐,由互訴苦衷到產生情愫,現已共賦同居。黃強調重婚不但為自己,也為給雙方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唯一遺憾是,男友12歲兒子不肯叫她「媽媽」,只以伯娘相稱。
女兒出生 象徵新希望
都江堰婦女黃小英前不久剛生了一名女兒,她那11歲的兒子在地震中喪生,女兒出生意味着新希望。但她坦言現在養一個孩子比過去更難,因為災後比以前困難了,物價也更貴了,更重要是災區再孕家庭夫妻都近中年,中年養子,力不從心。黃希望政府能對他們有實際幫助。
擂鼓鎮一名老闆在板間房開卡拉OK,成為失去親人的災民宣洩悲傷之地,許多人邊唱邊哭。其中一名女護士常來點唱《做你的愛人》,每每唱到「可不可以再愛我一次,做一個幸福的女人」時,都哭成淚人。原來她的丈夫是北川縣城醫生,地震中不幸遇難。
都江堰夜生活一大特色是夜啤,經營方式有如酒吧和大牌檔混合體。其中一名店主馬金貴表示,許多喪親災民都借酒銷愁,馬老闆稱他經營夜啤10年,賺錢買層樓,花了幾十萬,但地震中倒塌,變得一無所有了,他自己一度意志消沉,直至今年初才想通:畢竟自己家人都平安,比其他災民要幸運。他再次在都江堰原店舖旁再次開檔經營夜啤。
來自香港的無國界社工陳金貴表示,災區婦女就業困難,板間房安置區嚴重缺乏各種社區設施,都是逼切有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她們已請了專家為這些羌族婦女施教,希望她們有一技之長謀生。一名羌族女教師表示,在網上售賣羌族手工藝品,希望有助災民就業,令災民可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