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向薩爾科齊學經濟? - 盧峯

探針:向薩爾科齊學經濟? - 盧峯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弄了一個相當「搞笑」的封面。封面展示了法、德、英三位領袖薩爾科齊、默克爾、白高敦。一向身材短小精悍的薩爾科齊最高大,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中間,白高敦則陷身於地洞中,只勉強看到大半張臉。《經濟學人》說的當然不是三人的身高,而是三個國家、三種經濟模式在今次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中的表現。
從各種經濟數據、社會狀況來說,事事由政府主導,有形之手處處的法國在金融風暴中受創較輕,比英、美兩國好得多。薩爾科齊的政府也毋須花費數以千億元計的公帑拯救銀行及刺激經濟。相反,英國政府推出了千億再千億英鎊的救市方案,甚至令投資者質疑英國政府是否有能力孭起這樣巨額的債務。
更令薩爾科齊及法國吐氣揚眉的是法國那種事事監管、處處規限的經濟管理模式不再是落伍保守的象徵,反而被一些人看成是防止經濟大上大落的良方,反而成了各方學習稱許的對象。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公開表示法國模式有可以借鏡的地方。對經濟上一向被看扁,被看成歐洲病(高失業、低增長)代表的法國來說,這樣的轉變怎不令薩爾科齊的身影忽然高大起來呢?

作為自由經濟思想重要堡壘的《經濟學人》雜誌當然不願看到全球經濟包括歐洲經濟向有形之手傾斜,更不願見到官僚對經濟指指點點。雜誌在社論就堅持英美的自由放任經濟模式雖然要吸取金融海嘯的教訓,但它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佳方法。
其實,《經濟學人》雜誌不用太介懷薩爾科齊的風頭,因為這樣的風光只是剎那的光輝,不會持久,也不會真的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要知道法國歷來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從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TheSunKing)開始政府就擁有接近無上的權力,法國人也接受並期望一個有為的政府。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法國的經濟體系歷來由政府主導,重要行業幾乎全由國營企業壟斷,政府更會不惜工本投資、支援、發展重點產業如國防、通訊等。像這樣的經濟模式其他國家未必願意學,也未必學得來。而且,選擇這樣的模式是要付出其他代價的,包括浪費較多、效率較低、競爭不足等。
英、美兩國在金融海嘯中無疑受創甚深,但兩國的政治、經濟核心人物都沒有打算大幅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仍然希望主要靠自由市場力量度過難關;奧巴馬政府堅拒把銀行國有化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說,金融海嘯過後看到的不會是全球經濟向左轉,而是一次制度上的微調而已!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