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13日,數百名大學生宣佈在天安門廣場絕食,將持續了一個多月、並呈疲態的89學運推向新高潮,將全中國都捲入了那場舉世矚目的民主運動,令學運向不可逆轉方向發展。天安門廣場學生領袖封從德指,絕食不僅將89學運推向新高潮,同時也是六四分水嶺,它使學運變成了民運,使運動從校園走向廣場,面向全國,也使本來以大多數學生為主體的群眾運動,變成明星運動。 中國組
現年43的封從德昨日在美國矽谷家中接受本報電話專訪時表示,89學運從一開始主要是學生運動,並局限於各大學校園,即便在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在4月15日逝世及26日《人民日報》社論(又稱四.二六社論)出台後,曾爆發過多次大規模示威遊行聚會,但運動主體和方式不變,直到5月12日學生發起絕食,事件才出現轉折。他指,當時學生們對當局拒不收回四.二六社論,拒與學生對話群情激奮,但又無奈何,學生絕食的動機,即源於此。
為學運正名並公正評價
他稱,當時絕食學生的目的是,逼政府與學生平等對話,為學運正名並公正評價。5月12日發起絕食時,北大當場就有160多名同學報名,加上陪同的糾察隊、救護隊、宣傳隊及後勤隊,共400多人。13日下午他們莊嚴宣誓後,頭纏白布帶,慷慨激昂走出校門,與其他大學絕食生滙合,開向天安門廣場。
作為絕食發起人柴玲的丈夫,封從德剛開始並無加入絕食,而是後來不由自主加入其中,並成為絕食副總指揮。他表示,當時柴起草了一份《絕食書》,令很多人聽了都感動得掉淚,特別當柴讀到:「我們還是孩子啊!中國母親,請認真看一看你的兒女吧,當飢餓無情地摧殘着他們的青春時,當死亡正向他們靠近時,你們難道無動於衷嗎?」有人當場哭了。《絕食書》對絕食學生起了重要的激勵作用。
成為爭取民主自由運動
大學生開進天安門廣場絕食,對延續了一個多月已顯疲憊的89學運注入興奮劑,成為舉世矚目的新焦點。從13日到20日總理李鵬宣佈戒嚴,在短短的7天時間內,有3,000多名學生、市民加入,如此龐大的絕食團不但創下中國絕食紀錄,在世界也極罕見。但隨着絕食一天天過去,當局仍毫不心軟,沒有任何正面回應,令事態日益嚴重。5月16日,學生又把絕食行動升級為絕水絕食行動,不支倒地的學生已超過300人。
北京各界目睹學生為中國前途在廣場捱餓,當局卻不聞不問,無不悲憤莫名,紛紛上街遊行聲援,包括工人、農民、解放軍、新聞界、知識分子、教育界,達百萬人之多,聲勢浩大,震撼京城,席捲全國。全國各地瀋陽、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漢、長沙、成都、福州、廣州、深圳、港澳台及海外各界,也紛紛聲援,使一場學生運動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
事後當局披露的資料顯示,就在學生絕食日子裏,總理李鵬與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市長陳希同等向中共軍委主席鄧小平進言,促使鄧下決心在北京實施戒嚴,武力解決問題。19日凌晨,已在中共黨內遭貶的總書記趙紫陽,在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陪同下,到天安門廣場登上一輛巴士看望絕食學生,趙流淚希望勸說學生不要絕食,並稱自己「老了,無所謂」,成為六四事件經典的畫面。
絕食令學運領導層分裂
「我不否認絕食行動對89學運所起的積極作用。因為它把那場運動推向高潮。」封從德說:「但它也是一個分水嶺,使那場學生運動變成全社會運動,使本來在校園內的運動,變成街頭廣場運動,更重要是,它導致了學運領導層的分裂,把本來廣大學生為主體的運動,變成了一小部份人為主角的行動,到最後,更成為製造明星的運動。」
目前在美國從事IT工作的封從德表示,他在有生之年會利用一技之長,建立兩個互聯網資料庫,一是六四檔案庫,「這個我已經在做,目前已收錄有數千萬字的檔案。」另一個他打算建中國人權檔案,「我要把中共建政以來,所有受到迫害者的個人資料收錄其中,讓它成為歷史見證。」他又指,六四是中華民族爭取新生的一次努力,「我不相信時間會抹平人們對它的記憶,我更不相信,中共有能力再捂20年。」
封從德檔案
.原籍四川
.66年出生,現年43歲
.82年,入讀北京大學
.86年,被保送就讀北大遙感所研究電腦識別衞星圖像專家系統,並獲高級程序員證書
.89年5月,獲美國波士頓大學5年博士學位獎學金,但未及入學即捲入六四事件;其間出任北京高自聯主席、學生絕食團和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與另一名學運領袖柴玲於88年結婚
.89年6月4日,解放軍屠城後,與柴玲等經廣東偷渡到香港,繼而逃亡法國
.95年,獲法國實用高等研究院宗教歷史系碩士文憑,次年獲博士候選資格
.97年,在荷蘭萊頓大學(LeidenUniversity)研究儒學
.99年,回法國撰寫博士論文研究道教和中醫,並於03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現居美國,從事IT業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