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失去了甚麼 - 塵翎

我們失去了甚麼 - 塵翎

在北京草莓音樂節,和朋友坐在草地上聽音樂,曬太陽,吃草莓,心情暢快,過半晌,不約而同慨歎:為甚麼香港沒有這樣的環境與氣氛?
夜裏在livehouse「愚公移山」看一隊法國南部電子樂隊的演出,愈入夜人愈多,外國客人蜂擁,我們喜歡的崔健也來了。音樂好,氣氛熾熱。過半晌,我們又說:這樣的場景香港也沒多少了。在香港大型文化場地,觀眾總被迫表現得拘謹,有時連站立拍掌或離座亦不許,更別說邊喝酒邊歡呼了。去年在灣仔藝術中心壽臣劇院看mylittleairport的演出,中途大家想站起來伴舞和唱,馬上給場地管理人員勸阻,好不掃興。
跟好些北上同好閒聊,發現大家老是拿香港來比較,但方向已經不同,以前總是嫌棄大陸,香港有的神州沒有,現在倒過來,常慨歎怎麼大陸有的香港已經沒有了。說「已經」是體貼話,即是「曾經有過」,但明顯,有些文化與空間,香港從來沒有,而直接在大陸生根。香港已不再是中國的窗口,對先鋒與多元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已落後於祖國。內地新一代的文化修養,要比香港新一代更寬廣更具個性。
我們失去了甚麼?我們失去了一種獨立的精神與品味。獨立是不求同類同質,而求多元、混雜而另類。它需索的是更大的空間與群眾,愈趨同聲同氣的香港沒法提供,但內地城市如北京可以。跟倫敦、巴黎、紐約相比,北京開始露出新世界文化首都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