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心涼偷笑」?主要是可以出一口烏氣,大享報仇之樂:對手栽倒,或敵人落敗,或沉寃得雪,或天網恢恢……當然,以上是比較「正面」的看法。
其實現今世道難分是非對錯。心理學而言,「心涼」是非常舒服的感覺,雖不張揚卻又不忍按捺,畢竟此乃樂事,遂從心底暗笑。
信手拈來八卦花邊:年屆六十多花甲富豪妻妾成群,二三奶都年輕廿多年,背地揶揄為「阿伯」。三奶偷食被窮追猛打入稟法院收回車樓反目成仇,斷米斷糧斷享受當然不好過。忽有一日,二奶亦被揭偷食,懵然不知的阿伯火滾。三奶笑:「預咗啦──」
包二三四五奶是個人私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甚至「預咗」頭巾變色。電視劇最愛此類題材,時裝古裝,均籠裏雞宅內鬥,目下正有一齣熱播。
從另一角度來看人性,便知一切最緊要「有伴」──「天下大部份男人所犯的錯誤」可以開脫?那麼「世間大部份妾侍所貪之歡娛」一樣振振有詞。
任何案件有同謀、共犯分擔,不致太寂寞。五十步笑百步亦吾道不孤。別引「同病相憐」、「相濡以沫」之類悲哀詞彙。現實是「心照不宣」、「志同道合」、「各據山頭」、「相得益彰」──成語有時是這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