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裏藏針的「六四」試題 - 明夷待訪

綿裏藏針的「六四」試題 - 明夷待訪

明夷待訪 中學教師

今年會考中國歷史科出現了考問「六四」的試題,很多教育界的朋友認為是一個好開始,好讓更多同學了解「六四」事件。本人反覆思量,得出的看法和主流的意見不盡相同。

不會令學生關心六四

第一,有關「六四」的分題出現在第十二題中,該題所問與改革開放及對外關係有關。分題只佔兩分,而全題的分數是二十分,屬常識的提問,其中一個問題是問「六四事件發生在時間尺(題目提供)上那個時段」,此外又問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是誰。如果考生對八九春夏之交的歷史稍有認識的話,這題可說毫無難度。這種提問,與問鴉片戰爭發生於何年,誰人簽訂馬關條約等沒有多大分別,相信是不會引起學生探討「六四」愛國民主運動的興趣。
第二,不少同學在討論區表示困惑,因為教師根本沒有教過「六四」事件,教科書也鮮有提及「六四」,所以無法回答此題。此又牽涉另一問題,為何教師沒有教「六四」和教科書沒有詳細介紹「六四」事件呢?教師不教,原因之一可能是課程太長(由西周封建到中國改革開放),要在中四、中五完成整個課程幾近不可能,於是教師便自行略去最近代的歷史不教;而更可能的是部份教師自我審查,刻意不教這個敏感課題。如是後者,則教師是難辭其咎!至於教科書鮮有提及「六四」,讓學生無法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出版商的做法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也是一種自我審查!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我不相信因為這只佔兩分的問題會刺激年輕人關心「六四」。
第三,說回今年中史會考的第十二題,很多人的着眼點放在第一分題上,可是很少人留意同一題的第四分題。這題是評論題(佔六分之多),題目是這樣的:「有人認為中國必須防止資產階級自由化,遏止西方民主思潮影響中國,才能確保改革開放平穩發展。你同意嗎?試據史實抒發你的意見。」題目看似問得客觀,但假設有不識趣的同學如此抒發己見:「當權者如鄧小平、李鵬之流,為了阻止資產階級自由化,於是進行了六四屠城。這場風波阻礙了中國的民主發展,令政治改革停步。二十年來,中國表面上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國內貪污依舊,黨員幹部魚肉人民如故……」你們猜猜以上的答案可得多少分?我想以上答案被判離題的機率很大!

要學生扮客觀講和諧

最理想的答案可能如下:「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雖然令社會出現了短時間的震盪,但卻令中國可穩步發展,創造近二十年的經濟奇蹟,我們更在二○○八年成功舉辦京奧,讓中國躋身大國之列……」我想這種陳一諤式、褒中有貶的答案必受閱卷員的歡迎。
這類要求考生客觀分析,兼顧不同意見的評論題,近年充斥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科的考卷中,預計將來的通識科也會陸續出現同類的提問。其實這類考題綿裏藏針,背後的潛台詞是要學生扮客觀、講和諧,偏激主觀之見概不歡迎。
這條評論題在提問時已假設了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遏制西式民主是對的,從而暗裏讓學生覺得「六四」鎮壓沒有錯。長此下去,這類題目會慢慢淹沒我們學生的靈魂,甚麼以大局為重,甚麼犧牲一小撮人以穩定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諸如此類的內地憤青慣常掛在口邊的歪論將會成為取得高分的不二法門。如果這類暗藏導向的題目也是一個好開始,我只能說是教育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