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onMonday2:佛陀坐禪 陶傑至愛

FocusonMonday2:
佛陀坐禪 陶傑至愛

倫敦每一兩年,就有國際的盛事,有的很隆重,像二○○六年三月紀念莫札特二百五十年忌辰,皇家歌劇院上演的《費加羅的婚禮》,就是百載難逢的絕唱。

文:陶傑
相片提供:維多利亞與阿爾拔博物館

那一年我路經倫敦,趕看了一場,由大師級的歌劇導演大衞麥維卡傾心製作。那一夜的《費加羅》,以電影舞台、音樂的聲色為經,以攝影、美術、服裝的夢彩為緯,最令人難忘的是序幕:隨着莫札特的仙曲起奏,在台上打掃的管家傭僕,一起打開窗子,佈景板後的陽光爍金如夢,結合着自然的柔光,與樂師的曲譜突然豁開一片福地洞天。
當年演伯爵的加拿大男角高音芬理(GeraldFinley),搶盡了主角費加羅的鏡頭,演活了一個善妒多疑的虛妄貴族,令人一曲難忘。
今年,芬理又在歌芬花園上演現代舞,但由於時日倉卒,看不及了,因為維多利亞與阿爾拔博物館(V&A)今年佈設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豐腴盛宴──巴洛克二百年的回顧大展,與香港何鴻毅基金贊助的佛教藝術展覽──巴洛克璀璨雄奇,可謂西方文化史上自文藝復興之後的驚心怒目之作:雕樑畫棟,麗柱寶光,由法王路易十四的中心巨構梵爾賽宮講起,一直數落到北京的圓明園。建築、繪畫、家具、設計,令人神迷目眩。

■佛陀坐像,粉紅色沙岩軀幹像,公元200年-250年北印度產物。

■佛陀坐禪,公元3-4世紀巴基斯坦產物。

■岡它巴與明妃鎏金銅澆鑄,公元1600年-1700年西藏產物。

■鎏金銅菩薩跪地像,公元1403年-1424年中國產物。

■鎏金銅佛陀坐像,公元1700年-1800年西藏產物。

■鎏金銅白度母,鑲有紅寶石、綠寶石、綠松石等半寶石,公元1650年-1700年尼泊爾產物。

■鎏金銅澆鑄觀世音菩薩(蓮花手),鑲有寶石及半寶石,公元1300年-1400年尼泊爾產物。

■沙岩佛陀頭像,公元1200年-1300年泰國產物。

■佛陀頭像,公元300年-400年阿富汗產物。

東方文化內斂

在精神上神遊了巴洛克的西式自助餐,走過V&A原來收藏的希臘神廊,在露天的庭院一側,就是何鴻毅基金的佛像藝術。與巴洛克相比,佛像慈眉低睫,有東方文化含蓄內斂的溫柔。
這一天,佛教藝術展剛好開幕,由於展品上下包羅兩千年,在地理上,由中原、西藏、阿富汗、巴基斯坦、南至緬甸和泰國,佛相莊嚴,屏開千面,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表述,V&A果然富有帝國的氣派,藉維多利亞女皇之名,召來了兩千年八方四面的金魂石魄,令人神為之奪。
總統奧巴馬向阿富汗發動剿塔利班的戰爭,因此今年的展品,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帶的展藏最扣人心弦。這片印度半島西北的沃土,名為迦達勒(Gandhana),毗鄰的山谷,正是今日炮火連天之地。

出幽入冥的奇緣

最奪目的,以我的喜愛,當以巴基斯坦的佛陀坐禪像,還有一尊佛陀的頭像最叫人不捨。為甚麼?因為迦達勒這片土地,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正是希臘的阿歷山大大帝征戰到東方之地。希臘人把西方的古雕塑藝術帶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誰也沒有想到過,兩千年之後,竟然有那麼一兩尊東西方糅合的異品流傳下來──佛相的輪廓,受希臘的雕塑文化影響,看上去像史詩中的海倫,多於發源自北印度而又南渡斯里蘭卡的這位智悟行者的聖顏。
阿富汗的塔利班,二○○一年擊毀了當年唐僧路過注目的拉姆因立佛石窟,何幸暴權的仇恨炮火,畢竟不敵遍地開花的慈顏。早春四月,在倫敦得逢此一照面,又豈不令人看破金玉的名相?
還有西藏的佛像,裹金鑲箔,也是精光四射,令人不敢正視。反而中國的羅漢坐像,雖然姿態最為入世隨和,看上去倒像佛山的石灣泥塑,親和之餘,卻不能喚起敬意。
V&A的巴洛克藝展,質現了西方文化的崇高(Sublimity),佛像展覽,則光聚了東方文化的秀美(Grace),花開兩朵,一為穠艷,一則清芳,今年去倫敦,趕上這兩大奇展,美的智慧,也就見識了七成。觀巴洛克而入世,賞佛像而出塵,此非出幽入冥的風世奇緣?

■是次展覽,由法王路易十四的梵爾賽宮講起。

1.參觀者莫不對各式佛像讚嘆不已,駐足良久不捨去者大有人在。

2.陶傑與何鴻毅合照。

3.展館展覽50件雕塑及油畫,有4個展覽廳。

4.左起何鴻毅、國際著名雕塑家AntonyGormley和何鴻毅子何猷忠。

5.開幕典禮,有佛教舞蹈員表演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