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婆吳杏大概是在一百歲生日那天走的,過去祝她「長命百歲」的人竟似是一起施了咒。打從外公故去,外婆就離開水鴨街一號來了香港。我八歲那年,外婆就活了一個甲子,每天還是到門前空闊地那口老井縋下長繩打水。井口疊石年年生出綠苔,綠了四十年井枯了人去了依舊盈盈潤潤不肯褪色。五年前,為拍電視踅到老屋,退租以後,屋頂早長出小樹,那天竟有人在修葺。門開了,一穹廬的紅塵白瓦;記憶,忽然撲滿了灰。
後悔沒把屋買下來。樓上面南的板壁一直懸著兩幀黑白照,只記得男人名蘭澤,兩張老臉在紫檀框裡隨光陰變黃變舊,木然地,一直看著窗外假菩提樹迷濛的葉影。樹,本來叫心葉榕;誣為假菩提,是分別心在自裁那連天的綠蔭。「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以詩為名,蘭澤的父輩,恐怕是「憂傷以終老」的癡漢。路環多海盜,一九一零年,警民搗了賊巢,趕走擾海的,澳葡才順勢佔了這座島。蘭澤,說不定還在白浪前迎戰過張保仔。路環舊名鹽灣、鹽灶灣和九澳島,葡文Coloane譯自古稱的「過路灣」。白居易說的「黃雞催曉」和「白日催年」,對過路灣的過客,是真情,也是實景。一九六九年前,沒長橋通路環,那是島上最靜美的日子。那會兒,外公鄺福是電燈局的頭兒,島上沒汽車,發電機的吼聲沒傳過來,白晝也靜得人耳鼓蜂鳴;最驚動人,唯有杜鵑鳥那不分黑白的啼聲。
老屋二樓有一塊樓板,平時掀起鉤在牆上,降下來截住樓梯,隔絕塵世,卻也是一道橋,通向懸空一座牆櫃。我小時賊性重,崇拜海盜,外婆沒藏好的鈔票總撿了去犒賞商家,從皇家橋碼頭登陸,到新馬路添置了鐵甲人火燭車,就原路偷運回水鴨街深藏。藏寶洞一晃眼堆滿「大港」來的新奇物事;最費周章,是搬回一套軌道車;通了電,紅車白車,會在一個無始無終的「8」上爭逐輪迴。車毀求治,難免事發捱揍;揍完,車也修好;幾年後,外公病殁,那塊樓板,就拆下來停靈。出殯那天閭里相送,一條海邊馬路,像謄滿蠅頭小楷的長卷;留白,是後來的事。外公遷葬氹仔山頭,那座墳,早留有餘地,一留三十年。四月初八,要辦理移送外婆的事,沒回路環吃盤菜宴。島小,人念舊。輝記的麵包香,惠娥小學、聖芳濟各的讀書聲。說起夏夜海濱臨時張掛的布幕上非黑即白的離合,還是可以不期而遇上當年放電影的人。說起第一台電視光照客商街的雜貨店,朋輩按時去看許冠文用塑料錘子敲弟弟的頭,許老大囂惡,早有形跡。去歲佛誕,在譚公廟前戲棚逢上故舊,我才知道自己當年總愛蹲在水鴨街故居的高門檻上冷冷地看人。
所謂故土,說到底,只是埋骨的那一撮黃沙;而回歸,不過是紅車白車在軌道上的馳突,夾道有心葉榕,有連綿百里的相思;綠蔭裡,總是交替演著演不完的紅事白事。「不如歸去」是書上寫的。外婆說,那其實是一個女孩嫁入劣紳家,讓惡媼推到井裡。劣紳家破,好事者搬開井口石板,卻有一隻鳥飛出來連呼:「得罪家婆!」是懼是怨喊了千百年,不管有沒有蕭蕭暮雨,女孩一句話說得字字清亮就是昭雪無日,翻案無期。外婆說完故事,睡了,老屋的天井忽然又佈滿星塵;星星,那年頭,真的像塵;但一輛車來了,就有一顆星熄滅了。「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歸期,是定了。墓園外戲棚子傳出來的腔調蒼涼而古拙,外公今年嗑著瓜子兒閒看雉尾晃悠,因為有人相陪,該可以含笑看生丑淨旦再演那一場場的生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