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美銀有壓力,未解決! - 盧峯

探針:美銀有壓力,未解決! - 盧峯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報告再次顯示,金融業玩的是一場令人眼花撩亂的數字遊戲。報告說,美國銀行要增資三百多億美元,富國銀行則需要額外一百多億美元;摩根大通及高盛等九家銀行則資本雄厚,不用增加資金。只是,報告是有很多前提的,如經濟衰退程度、壞賬額、投資市場表現等。這些因素有任何重大變動的話,今次壓力測試的結果料會站不住腳,面目全非。試想想假若再有銀行或大型金融機構像AIG那樣出現無底的虧損黑洞,又或銀行股價短期內大跌八、九成,一些原來被說成穩如泰山的大行便可能土崩瓦解,要尋求破產保護或向政府伸手。
撇開報告的數據是否可信可靠,奧巴馬政府做了這場財金大騷,做了這樣一個報告後至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政治效果,那就是為銀行國有化的建議及爭論畫上句號,從此刻開始他的政府大概會逐步放寬對金融業的直接干預,恢復「銀行家的歸銀行家」這個長期的做法。
去年底到今年初,多家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相繼出事,瀕臨崩潰邊緣,很多經濟學者倡議把大型銀行國有化然後重振貸款市場。即使共和黨內部及部份右派智囊機構也認為銀行國有化是無法避免的結果。然而,奧巴馬的財長蓋特納、經濟顧問薩默斯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一直不肯鬆口,始終不願支持有關政策。蓋特納更曾因公開表示不需要走國有化這一步而備受輿論訕笑,認為他是在「死頂」!
為了頂住國有化的壓力,為了穩住市場對金融業的信心,蓋特納提出進行壓力測試這個「緩兵之計」,一方面讓銀行及金融機構有機會「執靚盤數」,另一方面則為政府保留最大的政策彈性,不需倉卒就國有化作決定,可以視報告結果再謀定後動。經過多番拖延公佈,反覆放料,加上投資氣氛改善(多得銀行業「恰巧」業績有改善),壓力測試報告帶來的不再是紅色警報,不再是海嘯第二波迫在眉睫,而是「困難不少,問題不大」的橙色警號。
對不熱衷把銀行國有化的奧巴馬政府來說,報告成了它脫身的下台階。既然主要銀行問題不大,政府當然不需要再出重招,更不用把它們收歸國有了。對銀行業來說,跟政府「合演」了這場好戲後,國有化建議固然將被丟到「資源回收桶」,國會、政客要進一步介入金融業務也沒有多少依據。
可以說,壓力測試報告是令奧巴馬政府跟華爾街雙贏的方案。那些老說奧巴馬是左派的人請看清楚,他顯然是站在華爾街這一方的!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