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9間銀行完成壓力測試,部份機構要增資但暫毋須政府注資,金融市場對結果反應正面。分析指,美銀及花旗等國民銀行,將透過私營市場籌資,此舉對信貸息差進一步收窄,以至銀行借貸機制重新啟動,均產生積極心理效用。
即使上述新股配售或供股等集資行動,最終牽涉政府或個別私人投資者,將部份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導致每股盈利輕微攤薄,令有關銀行股價受壓,市場指金融股未見大幅下滑迹象,相反,財金官員近日接連就測試「放風」,令最後公佈的風險符合市場預期,有助解除消息對銀行股潛在負面影響。
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早前放寬按市值計價(MTM)的會計入賬方式,是次美銀行壓力測試,已在去除MTM影響下進行,但歐洲及亞洲銀行仍按市值入賬方式,故分析員指,不能將美壓力測試,作量度歐亞銀行是否達標基準。況且歐資銀行不少已國有化,兩地銀行體系模式各異。
模式各異 難比較歐美銀行
不過,測試始終對金融市場及銀行股帶來有利,信貸市場息差已漸收窄,受測試銀行有毒資產,市值亦較個多月前回升,倫敦美元同業拆息持續回軟,顯示銀行體系借貸機制正重新啟動。
美銀及花旗等大行,若透過私人股本市場成功籌資,對信貸緊縮周期「解凍」,釋出積極訊號,亦引證美財長蓋特納弦外之音,即美銀行不會重蹈日本「衰足十年」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