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5月12日,那場特大地震令天府之國四川遭受浩劫,催生不少「地震名人」,他們經由媒體的聚光燈,走進公眾的視野,被外界所了解、所熟識,乃至名聲大振。一年來,他們命運各異,有人仕途亨通;有人領獎領到手軟;有人因災生意興隆;有人因禍喜結良緣;有人遇貴人改變人生。不過,也有人在媒體質疑中,由英雄淪為「不義之徒」。
一場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亦令他們走上了這條不一樣的地震名人之路。 本報記者
揹妻男:出名挺累的
在所有地震名人中,46歲的綿竹市興隆鎮廣平村民吳加芳,大概是最受爭議的一位。他因揹亡妻回家被記者拍下,由農民變成情義英雄,並收穫新愛情;後來又被媒體踢爆拒供養老父,遭輿論怒斥,一年之內經歷兩個極端。他坦言,「出名,挺累的!」
大地震後吳加芳妻子遇難,他在廢墟中找到妻子遺體,用綁帶綁在後背,開電單車將亡妻載回家下葬。就在他開車前,回望亡妻的那一瞬間,被外國記者拍下,這張揹亡妻回家的相片,立即感動世人,吳因此被譽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吳還接到很多女性求愛信,最後與成都女子劉如蓉相戀成婚。
被指拒供養老父
正當吳加芳沉浸在榮譽與喜悅時,媒體爆料指他20年來與父親兄弟無來往,甚至拒絕供養老父親;他在攝像機前與父親兄弟對罵的片段,在互聯網被狂傳,情義英雄立即變忘恩負義。近日他又被指,地震博物館收購他那輛電單車作展品,被他索價8,000元(人民幣.下同),然而他買的是二手貨,只花了700元。
地震一周年之際,吳加芳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直言樹大招風,稱「人怕出名豬怕壯!我現在深刻體會到這句話了!」他坦言,地震後大起大落的經歷,一度讓他無所適從,但「想通了,也看透了。其實無論你們把我捧上天,還是摔下地加踩一腳,我都只是一個農民而已。」他對亡妻直言:「她看到我開心她就開心,所以我想對她說,華瓊你要放心,不要牽掛我,這一年我過得很好,雖然你在陰間,我在陽間,但你永遠活在我心中,你要像以前那樣,開開心心的。」
餵奶女警成生招牌
曾用自己的奶水為9名受災嬰兒餵奶的江油市女警蔣曉娟,地震後被當局從普通警察提拔到江油市公安局副政委,連升幾級。地方當局坦承,蔣已成為當地一張「名片」,他們會利用這張名片,為當地做推廣宣傳。
地震後,29歲,已是一個6個月大嬰兒母親的蔣曉娟,做了一件既平凡又偉大的事情──在江油的北川災民安置點,她敞開胸襟,用自己的奶水哺育9個嗷嗷待哺的災區嬰兒,而自己的兒子卻被送到鄉下,她因此被喻為最美麗的警察媽媽。
江油市官員坦承,蔣曉娟的名望對當地重建有好處,直指蔣是江油通向外界「一個橋樑」,「一張名片」,「我們希望將她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一年來,當局為蔣加載榮譽多不勝數,「優秀黨員」、「青年五四獎章」等。但升官後的蔣,卻對媒體表現不耐煩,推丈夫做「擋箭牌」,逢有電話打入,丈夫不是推託「她很忙,正在開會」,就是「沒在家」。
小英雄變廣告明星
汶川縣映秀鎮小學生、有「抗災小英雄」之稱的林浩,成為內地眾商家的搶手貨。作為其「保母、保鑣、經紀人」的父親林大坤,近年為讓兒子上電視、拍廣告,「操碎了心,累白了頭」。
「只要是爸爸安排的,我都願意。他是我的保母,保鑣和經紀人。」現年10歲的林浩很聽爸爸的話。林大坤坦誠,近一年來有許多廣告商找浩浩拍廣告,但由於社會上對於小英雄林浩接拍商業廣告有爭議,他因此十分謹慎:「我不想把兒子當作搖錢樹,更不想毀了兒子的名聲。」他透露,地震後,孩子先後獲得近四萬元人民幣的捐款。
地震時年僅9歲的林浩與同學一道被壓在廢墟下,身為班長的他,其間安慰受驚嚇過度而哭泣的女同學。其後自行經爬出廢墟後,他不但沒有驚慌逃離,反而鑽到廢墟裏將兩名同學背出來。他的事迹除獲當局頒「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稱號,京奧開幕時,他與中國代表團旗手姚明同時入場。
忘我救人抱得美人
36歲的志願者陳岩,曾任職一家公司副總經理。地震時,他自願加入救援隊伍,奔忙於東汽中學、都江堰、北川等地,先後協助救出29名生還者,其中包括「可樂男孩」薛梟;陳岩因此被譽為「救人最多的志願者。」
陳岩地震後,出了名,領到獎狀、獎章裝滿兩個拖箱,北京有國家機關甚至要調他入京工作,但他最終還是留在四川。他與媒體相處融洽,嘴上經常掛的一句話就是「英雄不能拿來當飯吃。」一年來,他在四川各災區做志願者,工作一直沒斷。當然,有付出就有收穫。
地震救人時他認識了一位被救者的表姐,兩人相處相愛,並決定在5月12日大地震一周年時,在北川廢墟舉辦婚禮。消息引起內地媒體關注,大批媒體蜂擁而至,期待採訪那不同凡響的一刻。
點滴:斷腿青年參加殘奧會
「我準備參加殘奧會!」今年20歲的龔桂林,在去年地震時被樓板壓住26小時,失去雙腿(圖右)。早前中國輪椅網球隊教練探望他時,認為他條件不錯,選他參加訓練。高中時一直打籃球的龔稱,網球感覺不錯,也愛上這項運動,希望能代表中國參加2012年在倫敦舉行的殘奧會。
美女教師支援災區
12名四川成都20多歲的年輕女教師,去年到甘孜州瀘定縣災區支援教學。習慣在大城市生活的女教師,在山區生活一年,有人因此與男朋友分手,可是,她們在山區除克服獨自生活、照顧自己等難題,更在物資缺乏地區製樂器教音樂,更培養出堅強、包容、負責任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