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中央眼中,中、港、台三地金融位置,沒有誰取代誰,只有融合,彼此按自身優點與互補的條件下發展,為了避開法規的不同,三地先透過ETF互相買賣彼此金融產品。同時,由窩輪全球一哥的港交所(388),將經營衍生產品的「秘笈」,傳授予中台兩地交易所,助兩地發展衍生產品市場。
繼上海交易所早前派員來港就發展ETF產品取經後,台灣交易所日前亦派出近30人代表團來港,就開發衍生產品市場取經。台灣金管會與交易所在第三次「江陳會」,中台達成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後,台灣火速落實發展藍圖。首先,加把勁爭取在港已上市與準備上市,在內地經營業務的台灣企業回台上市;其次便是發展衍生產品市場。
力爭港上市台企回台掛牌
消息人士稱,中、港、台法規始終有別,故三地金融監管者選擇ETF這條「捷徑」,讓本地投資者間接買賣另外兩地股票,「三地金融融合是最高境界,畢竟各有市場特色與利益,看看ETF可否成功,再確認下一步。」
不過,低迷已久的台灣表現非常積極,他們希望同時發展衍生產品,今次台交所派員來港學習的並非ETF,而是香港散戶熱炒的窩輪與牛熊證。在全球證券化衍生工具市場,港交所近數年領先全球,08年交易額5750億美元,較第二位德國的1650億美元規模,高出2.5倍。港交所將經營心得與中台兩地交易所分享,是為日後尋求合作鋪路。
學習目標 瞄準窩輪牛熊證
主動出擊亦是台灣力追區內其他市場的策略。台灣金管會正安排一個兩岸三地的研討會,屆時上海、深圳、香港與台灣交易所要員將聚首一堂,互相交流經營心得。此外,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表示,台灣正努力吸引多達37家在港上市的台企回歸台灣上市。
表面上,取經與研討會沒什麼特別,但背後有着融合的思路。正如溫總所言,國際金融中心不是靠確認,而是「靠穩定、健康與持續發展」。中央要上海在2020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一下子全港討論香港會否被取代。據了解,中央一早確定將中、港、台金融中心融為一體,「槍桿子是對外,三地融在一起,在區內甚至全球金融市場上,發揮巨大影響力。」
此外,台灣金融機構亦加強與香港的「肌膚接觸」。香港投資推廣署公佈,台灣工業銀行上月在港開設第一間分行。截至去年中,台灣機構在港已設立了超過330間地區總部或辦事處。台灣工業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駱怡君稱,內地是該行全球拓展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策略性市場,期望透過香港能抓住這個市場的新商機,一語道破了香港在台企心目中扮演的角色。
記者 周燕芬
全球五大證券化衍生工具市場
‧排位:1 交易所:香港交易所 08年交易金額:5750億美元
‧排位:2 交易所:德國證交所 08年交易金額:1650億美元
‧排位:3 交易所:韓國交易所 08年交易金額:860億美元
‧排位:4 交易所:瑞士交易所 08年交易金額:560億美元
‧排位:5 交易所:紐交所泛亞交易所 08年交易金額:470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際交易所聯會(W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