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估計約有七萬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因關節受損及變形,喪失活動能力。有風濕科醫生指,病發首兩年是治療的黃金期,患者及時用藥治療有望令關節活動回復正常,但部份人因為關節疼痛的症狀減輕或消失便自行停藥,隨時令關節惡化至永久變形。
早期是治療黃金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曾有一名40多歲患上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女病人,關節出現疼痛及僵硬症狀,服食抗風濕藥後炎症受到控制,當關節恢復活動能力後,患者便自行停藥。一年後她再度感到不適求診時,已發現關節出現變形,病情再無法逆轉,關節活動也大受影響。這名女病人現時以新式合併療法,即使用抗風濕藥「甲氨喋呤」和生物製劑「依那西普」控制病情,防止關節繼續變形,但由於病情已屆晚期,較難改善關節狀況。
郭文亮指,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誤以為表面症狀消失,例如不再感到關節疼痛或僵硬,炎症便已痊癒,但其實關節的炎症仍在惡化。
醫學界近年開始使用「甲氨喋呤」及「依那西普」兩種藥物合併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國際研究顯示,早期病人接受合併療法後,逾半人關節停止發炎,更開始出現逆轉,關節逐步回復健康狀態。另有研究也指出,嚴重患者使用合併療法三年後,身體關節不再持續發炎受損,較以往單一使用抗風濕藥的療效更佳。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免疫風濕病主管BernardCombe教授指,過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是停止關節受損,避免患者殘障,但隨着近年治療方面改善,已將治療目標定為除了不疼痛及沒有關節變形外,患者需在各項檢查,例如X光、超聲波及磁力共振等檢查下,關節再沒有出現病變,才算是病情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