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港股從3月以來的上漲,有說是中國首季度信貸膨脹的原因,假如是事實,了解這些信貸的動向和同類資金的變化,有助計劃投資的策略。
根據內地媒體的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分析今年1至3月的4.58萬億信貸資金,分別「輸出」到不同的行業,涵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即農業、工業和其他例如運輸和旅遊等服務行業。雖然國家的計劃是希望把投資投放到民生工程、「三農」、基礎設施等的第一和第三產業,但實際的情況,似乎是三種產業都有相當的增速。特別要留意的,是原來希望藉着這次風暴而帶動(筆者看來是「淘汰」)的工業轉型,可能變成銀行為了完成任務,「有殺錯不放過」的把一些產能已經過剩或落伍的單位,起死回生過來。
信貸猛增有副產品
這個信貸猛增的「副產品」,肯定讓政府不同部門擔心,有幾方面,第一、產能過剩問題一日不解決,所產生的環保、價格波動以及資源錯配等等問題不易處理;第二、當這些行業在這段時間累積借貸,日後還是要面對過於「競爭激烈」的產出而帶來的「行業困難」,銀行蒙受的壞賬風險,相對是高於別的行業;第三、真正反映經濟復蘇的是民營企業的從新投資,假如這種信貸流向以國營第二產業為主,相對降低這個產業下游民營的「生存」機會,可能違背和打亂政府這次刺激經濟復蘇的計劃。
無可否認,國家已經對這次由中國銀行的調查,作出部署未來第二季度的有關工作,包括派出中央檢查組到各個地方政府,監督檢查由中央投資的項目。另外在準備第三批中央投資規模,可能會比之前的2300億,大幅度的降至700億。假如這些工作安排引伸到中央銀行的方向,會否代表第二季度的信貸會有所「收斂」,回到文章的開始,這會意味股票市場未來幾個月的方向有變否?看官小心!
因念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