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股市雖火熱 經濟仍在發冷 - 盧峯

蘋論:股市雖火熱 經濟仍在發冷 - 盧峯

踏入五月份以來雖然經濟數據依然壞多於好,雖然全球各地豬流感疫情不斷惡化,但本地投資市場卻熱火衝天。較早前一沉百踩的金融銀行股大幅反彈,大笨象滙豐昨天重回六十元以上的水平,資金流入投資市場的情況更像停不了一般。除了本地投資市場外,亞洲以至歐美的主要金融市場同樣一片好景,彷彿金融海嘯已成過去。
很多分析視投資市場為經濟的領先指標,認為投資市場的起伏升跌可以反映未來半年至一年經濟表現。換言之,近期股市屢創新高意味實體經濟將在未來半年、一年擺脫困境,走向復蘇。
股市跟實體經濟的關係如何,股市表現能否作為經濟表現的指標當然需要經濟學者進一步分析。只是今次股市大反彈跟經濟基本因素實在相距太遠,不管是投資者或市民都不要被股市升勢冲昏頭腦。
跟去年第四季相比,全球經濟的跌勢的確有略為放緩的迹象,至少美國失業人數上升的速度放緩,中國的製造業指數也開始止跌回升。只是跌勢放緩不代表經濟已擺脫頹勢,更不意味重拾增長動力。應該看到,今次全球經濟衰退的速度及幅度都是大蕭條以來最厲害的。以經濟龍頭美國為例,過去兩季經濟都收縮超過百分之六以上,實體經濟價值蒸發了一萬億美元以上。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英國、德國、法國都錄得明顯衰退;即使人人艷羨的中國,增長率也只有百分之六左右。當各大經濟體都在顯著收縮,都在調整時,即使個別行業,個別國家經濟回暖也不可能快速扭轉頹勢,也不可能拉動全球經濟回復較可觀的增長。
此外,正如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在專欄中指出,金融海嘯的源頭美國的經濟調整仍在初階段,不同行業的工資開始逐步下降以適應衰退後的新經濟形勢。然而,工資向下調整是個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美國是個倚賴內部消費維持增長的消費大國;當卡數、債務纏身的美國人發現自己的工資逐步下降時,他們只好進一步減少消費,進一步減少「碌卡」,甚至要削減部份日常開支以清還過去多年累積的欠債。這樣下來,美國的消費市道將難有起色,亞太區倚賴出口的國家及地區也將難以擺脫困境,令全球經濟繼續在泥沼中掙扎。
同樣重要的是,金融市場重估風險的過程仍未結束,在海嘯中受到重創的國際金融機構仍要為過去的錯誤投資及貸款撇賬,仍要不斷籌集資金應付更嚴格的監管要求。撇不完的壞賬加上更高的資本充足比率將大幅削弱銀行及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將令它們不願輕易批出或增加對企業的貸款。在銀行及金融機構不願或無力開水喉的情況下,其他行業即使有意擴張或增加投資也無法落實。
顯而易見,全球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面對的仍是出口不樂觀,投資資金不足,重點行業調整未完成等大量不利因素。只要清楚看到這些不利因素就不難明白股市大升只是資金氾濫的結果,不代表經濟黎明已經來臨!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