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債,傳聞第二季會發行,細節未詳,左丁山始終唔明白發債之後有乜用,如果政府發債攞到二百億元,交畀外匯基金投資賺錢,本質上與政府成立一個對冲基金,冇乜分別。持有人比一啲對冲基金投資者好一啲,因為對冲基金如果輸得慘(如二○○八年),可能乜都冇晒,但特區政府嘅債務基金即使輸清,債券持有人仍可以自特區政府取回本金。
既然唔明,就要問人,呢日遇上財務教授K,就問呢個問題,佢平時口才便給,答左丁山就講晒「俄文」,與平時表現不符。後來其他人行開咗,教授K細細聲講:「你問中要害,我又係諗唔到。」哦,咁即係大家都以為特區政府為發債而發債,純粹係推動本地債券市場發展,相信又係得到一樣結果:泥牛入海。
既然教授K要再諗債券問題,不妨問吓佢有關大學研究吖。有大學教授罵本地大學學足美國,publishorperish,影響教學,連導師instructor都話要做研究。實情如何?教授K話:「按教資會意見,本港只有三間研究型綜合大學,即港大、中大、科大。但大學與大學校長有好大自主權,教資會不可能干涉干預,呢樣大學都好明白。但如果某間大學校長要加強研究工作,要教員多做研究,此乃大學之事,與教資會無關。如果有教授因而不滿,佢自己應向佢嘅校長反映,罵教資會有乜用吖。」做得大學校長,梗係想自己間大學學術聲譽提高啦,提升嘅標準就係在世界著名大學排名榜上排到前一百名、前五十名、前二十名……如何做得到?一個主要評級標準就係教員嘅學術研究論文之數量與質素。左丁山讀書時修讀一科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日本裔教授十分老實,佢話:「我已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發表過兩篇論文,於願足矣,以後好難再寫到咁嘅論文,但在大學教書,唔寫論文又唔得,所以我現在專向一啲二線國際期刊投稿,至於何謂一級,何謂二線,經濟學界早有公論,唔使講到明嘞。」講到白啲,教授在AER發表論文數量多,大學嘅經濟學系排名就會高啲。日裔教授對我哋講:「呢行飯好難食,不過既然讀完博士,在大學搵到一份教職叫做生活穩定,唯有適應,諗方法應付,日日埋怨有研究壓力嘅話,不如辭職,到象牙塔外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