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缺血遲治療 年500人截肢

下肢動脈缺血遲治療 年500人截肢

【本報訊】上落樓梯時經常感到雙腳痠痛,或行路時下肢無力,隨時是下肢動脈閉塞缺血病的症狀。有外科醫生指,本港每年約有500名患者因延誤治療,導致下肢嚴重缺血壞死,需要截肢保命,但患者截肢後也有可能因傷口護理不當,導致感染及潰瘍等併發症。

糖尿病高血壓屬高危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教授鄭永強表示,本港每年約有4,000名下肢動脈嚴重閉塞缺血患者入院治理,當中有400至500名病人需接受截肢手術。他指下肢動脈閉塞缺血是其中一種血管退化病,約一至兩成60歲或以上長者有可能患上。病情未惡化時,患者只會不時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即行路時感到雙腳無力及疼痛,需稍為休息;嚴重患者則會因下肢組織及肌肉長期缺血,出現壞死及潰瘍紫黑等症狀,腳部在休息時也會感到痛楚,若延誤治理或要截肢。
糖尿病、高血壓、血脂及膽固醇超標等病人,也是患下肢動脈閉塞缺血病的高危族,但大部份人在病發初期也無明顯症狀。鄭永強指,患者的下肢動脈血管因出現粥樣硬化,並令血管收窄致血液不能供應腳部。由於不少長者病人對此病認識不足,故近一半患者是拖延至病情非常嚴重時,即下肢開始壞死發黑才求醫,增加治療難度,更令下肢難以恢復原貌。
現時主要以藥物及外科手術等方法治療下肢動脈閉塞缺血病,病情輕微者可以服用血管擴張劑、抗血小板藥物或抗血栓等藥物。若病情惡化,則可接受血管內氣球擴張血管成形術或搭橋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