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海嘯,改變了全球人們對風險這個意識的認識,迫人類對財富投資風險進行再認識。
過去我們對風險的認識,只是市場價格的起起落落,買股票、買債券,都以股價、債券價格的升跌為風險的衡量標準。可是,今日我們面對的是血本無歸式的風險,而不是簡單的價格變化罷了,現在我們最擔心的是銀行破產。
很多年前,香港沒有銀行存款保障為銀行破產賠償,結果是銀行兩極化,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最後滙豐銀行一行獨大。
後來,有人提出存款保障,滙豐很自然反對,因為這樣會影響滙豐的生意,一些市民可能會因為小銀行付更高的利息而轉存小銀行。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存款保障不是免費的,是要付保費的,最後,討價還價,存款保障計劃推出了,保障的上限是10萬港元。
一場金融海嘯,東亞銀行出現擠提,雷曼兄弟破產,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所有銀行的存款100%保障的安排,穩定人心。但是,百分百的存款保障終非長遠之計,只是權宜之策,將來必須恢復正常的存款保障。可是,有了世界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的先例,有AIG、花旗銀行這兩家世界最大的保險集團與銀行也面臨破產的危機,理論上大的銀行也可能倒閉。
保障額太高未必是好事
以前,人們相信有錢於大銀行比較安全,但是,今日人們不再相信任何大小銀行,也因此,在現在重新檢討原有的存款保障計劃的保障金額是否合時的,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大幅提高保障金額而導致保費大幅提高,最終是存款人收到的利息會少一些,銀行會將保費的成本轉嫁給存款人。
多少才合適?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近日準備了一份諮詢文件,詳列如果保障金額為10萬元、20萬元、50萬元、80萬元與100萬元的保障範圍與成本。10萬元的保障範圍是76.9%的存款人,11%的總存款額;50萬元的保障範圍可提高到90.9%存戶;80萬元增加至93.8%。但是,50萬元保障的每名存款人的邊際成本是1193元,而80萬元則激增至6785元,成本增加,銀行轉嫁成本,存款人所能得到的利息自然會減少,因此看來50萬元該是最合適的。
中鐵(390)與中鐵建(1186)公佈今年第一季度盈利,中鐵增加87%,中鐵建增加34%,中央政府的基建投資已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曾淵滄
作者為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