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度有意在「五.一」勞動假期前出台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管理辦法,最終仍待公佈。消息指,內地不同部委就有關辦法的技術細則,仍進行答問及審議,惟整體應問題不大。當中關注點是,當局要確保新措施不會引發境外貿易商,利用假信用狀(L/C)獲銀行貿易融資,從而取得人民幣資金作其他用途的潛在風險。
記者:劉美儀
消息稱,當局除關注因貿易在境外結算,若要享受同等退稅安排或需修訂稅例配合外,當局亦要確保,新措施不會引發境外貿易商,利用假信用狀獲銀行貿易融資。當局嚴密監控,是要避免人民幣經常賬項目下的開放,成為「喬裝」貿易項目的資金流動源頭,出現境外炒賣外滙的漏洞。
搗截境外炒外滙漏洞
銀行界說,假信用狀自90年代起,在市場上已甚普遍,主要是不法貿易商,利用偽造貨單記錄及資料,實際上卻沒有貨品輸出,向銀行騙取信用狀及獲授貿易融資,從而獲得流動資金。
雖然開通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不等於大量假信用狀便會在境外湧現,事實上這種情況亦不易發生,因參與跨境結算的內地企業名單,全部經監管當局核准,估計均屬內地大型企業,其境外對口單位,相應亦會有一定規模,加上本地銀行一貫嚴格恪守「認清客戶」的營運守則,會了解客戶經營狀況及資金來源。
監管當局籲銀行表達意向
不過消息說,跨境貿易結算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第一步,不容有失。由於結算是跨境進行,人民幣資本賬間接打開了缺口,當局關注非貿易活動會伺機混雜其中,若有企業以假信用狀取得貿易融資,便可能「變相」形成境外炒賣外滙,博人民幣升值的漏洞。
據悉,早前監管當局示意有興趣擔任清算行的銀行,無論中資或外資本土註冊銀行,均可口頭表達參與意向,惟消息相信,首批獲選的清算行仍屬內地銀行,中國銀行(3988)可望覆蓋5個試點城市,其他內地商銀則預料可在不同選點分一杯羮。
另市場亦估計,管理辦法公佈的合資格企業名單,最終介乎200至300間,有指上海約佔100間。各界期待人民幣貿易結算管理辦法出台,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兩周前表示,該局正與人民銀行磋商,討論已差不多到最後階段,一待具體細節公佈,相信跨境結算很快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