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們只會妒嫉先天條件差不多,但後天成就比他好的人,而不是那些先天條件及後天成就遠高於自己的人。
比如,一個做膠花的小生意人會妒嫉另一個做膠花的小生意人,而不會妒嫉李嘉誠告別了膠花歲月;一個中學教師會妒嫉大學同窗留校做了助教,而不會妒嫉某人得了諾貝爾獎;一個做了一輩子綠葉的演員會妒嫉昔日師弟成了影帝,而不會妒嫉湯漢斯榮登荷里活權力榜;一個樣貌平庸的OL會妒嫉另一個樣貌平庸但性格活潑的OL較受男同事青睞,而不會妒嫉安祖蓮娜祖莉令畢彼特着迷;一個被老婆和兒子看不起的失意男會妒嫉鄰居娶了個年輕的老婆生了三個兒子,而不會妒嫉奧巴馬事業愛情兩得意……
一個人妒嫉另一個人,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嫉恨,而是努力抑制着潛意識中取而代之的慾望,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比被妒嫉的對象更好,欠缺的只是一點點運氣。所以,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行之間,競爭條件越接近的人之間,妒嫉的能量越不容小覷。韓寒與郭敬明被視為一對死敵,范冰冰與李冰冰也從不打算展示一點風度,在傳媒面前做一場同行相親的騷。你會妒嫉一個本來跑在你後面的人突然發力超越了你,但不會妒嫉劉翔由始至終跑得比你快。
所以,妒嫉與被妒嫉其實都不是壞事,有人妒嫉你,證明你確實盡了你的努力;你妒嫉別人?為甚麼不把這種陰暗心理化為良性競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