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亞股現價吸引 - 麥嘉華

麥嘉華筆記:亞股現價吸引 - 麥嘉華

在1930和70年代,股市如坐過山車,就像今時今日的市況。當年股市還有一個特色,如套用到現在,可視之為吸納亞洲股票的引據。
美股道指於1929年9月3日攀上386點的高峯,之後輾轉下滑,到1930年足足跌去五成。如果在那時買入股票,就要面對另一波更慘烈的跌浪,道指在1932年7月瀉至40點才見底。不過,倘若能捱到1937年,股民手上的股票可重見天日,加上期間獲派發的股息,在1930年代的10年裏,「埋單」計數時其實有不俗的回報。
假如股民在再對上多1915至1920年出手,在道指處於60至70點的水平入市,在1930年代也會有不錯的成績。
我之所以提出上述的例子,就是要點出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的股市,已回落到1980年代中至90年代的水位。作為長線投資,不妨逐少吸納亞洲股票、亞洲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或亞洲基金。

投資物業有保留

回顧過往的股市走勢,縱使大市未能重返先前的高峯,大上大落的市況亦能為投資者帶來很多賺錢的機會。正如標準普爾500指數覆蓋不同類型企業,個別股票有能力擺脫大市向下的趨勢,背馳上升。
我提出在股市中尋寶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對於購買物業仍有所保留。正如股市般,某一地區的樓價無疑也可以獨自向上,不管整體樓市是升或跌。然而,跳入樓市之前,我會先考慮幾點。
以美國樓市為例,雖然目前樓價已經回落至較合理的水平,人們亦更容易負擔得起做業主,問題在於市場上仍有不少「舊貨」未清;計入通脹因素並作出調整後,樓價看來更加合理,可是與1980年代中的低位還是有一段距離。再者,樓市於1970年代末期進入全盛期,之後的15年卻無以為繼。
如今,一些人認為通脹並非大問題。無疑,在經濟穩健和持續增長的日子,儲蓄率和資本開支處於高水平,加上沒有巨額財赤,通脹的確不值得太擔憂。

美債少沾手為妙

然而,當經濟失衡和結構上出現問題,或者經濟已陷入衰退,那麼通脹問題就會浮現。事實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一旦步進衰退,政府都不會袖手旁觀,他們通常會減息或採取財政手段救市。
這些舉措不會即時令通脹加劇,可是隨着經濟逐漸復元過來,中央銀行會開始轉過來加息,以免信貸增長過速。
在美國,考慮到政府的龐大負債和財政赤字,不少人認為聯儲局會維持低息政策。這種做法導致信貸和房屋市場在過去10年出現泡沫,下一波被推高的相信會是股票、商品、貴金屬,以及那些未有狂印銀紙的國家的貨幣。
個人認為,貴金屬長遠來說將會跑贏美股。短線而論,我鍾情於已作回吐的亞洲股票,特別是黃金和資源股;至於美國國庫債券還是少沾手為妙。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
麥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