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先生有一回在給古劍的信中苦口婆心勸他不要只報導國內小圈子裡的所謂作家,尤其人到了香港,不要仍然只選那些不能代表香港文化的文人。施老師叫他的弟子告訴他有關文化圈的事,其中有句:「像蔣芸這種人,還有多少?」
真有意思,施蟄存當年曾有信給我,講到我所編雜誌中的一篇文章,我是受寵若驚,但還不到古劍應邀替劉紹銘「能不依依」寫序那種程度,你知道,我是比較內歛的,是不覺屐齒之折的那種人;不像古劍,替名教授寫序之嘛,又不是替如夫人洗腳,賜同進士出身,能騰雞到那程度?
閒話表過,對施蟄存的問題,嗱,人家可是點了名的喲,你猜這傢伙怎麼回答;他說,他從不讀通俗刊物,更很少與他們來往……。你看一竿子先把我打進通俗刊物作者。對老師的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又不肯去嘗試回覆。真是太遺憾了,有時名師出不了高徒,只出了一批書呆子,施蟄存這樣的人物,對於古劍所說的通俗,他一早已說,非但應該重視,更應該打入……可惜這弟子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遺憾之一是雖然與施蟄存通過幾封信,卻無緣識荊,這樣開明可愛的,有火氣、有學問、有熱情、有性格的文人,真是叫我也想問一問:像施老師這種人,還有多少?施老師當年之問,只是出於一種好奇,而我之問才是一種斯人已遠高山仰止的浩歎。
施蟄存對通俗文化的看法,與當年編輯工作者的我,英雄所見略同,所以才會在通俗內容之外還請了余光中、劉紹銘、董橋、戴天、杜杜這批才子文人來替我寫專欄,一向認為女性刊物中也實在需要文化的洗禮,後來有所謂文化美容,是拾我的牙慧。施蟄存,知音人也,他的弟子輩中,有老師那瀟洒到能雅俗共賞情懷的能有幾人?
一生人能跟到一位良師,是一輩子的受益,上面提到那些,還是最近讀到古劍那本「書緣人間」其中有一章講到了他老師施蟄存,也講到了我,這本書,一共提到九十幾個人,贈書給他也與他有過從的、有簽名、有題字,他的寫法是蜻蜓點水的、是浮光掠影式的。嘩,他認識的人真多,如果你不認識他,還以為這個人是文壇活動家,其實他只不過在五、六家報社工作過,也編過雜誌,與書廝磨與人論交是工作關係,並不真的善於經營,看他對老師交了白卷可見一斑。
若不是他在書中透露這一段,我還不知這師徒二人的妙問妙答,只是遺憾,為何當年施蟄存不曾自己在信中問我:「像你這種人,還有多少?」那麼也許我會正襟危坐,一本正經的話說從頭,可惜,他偏去問道於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