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零年五月一日星期二,位於奧地利(當時是奧匈帝國一部份)北部史泰爾的「國家軍械廠」的工人不理政府不許請假及嚴禁遊行的禁令,自行停工並湧到街上遊行。同一天,丹麥哥本哈根有四成工人停工及參與示威遊行;倫敦有三十萬名群眾擠到海德公園。
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一九九零年五一勞動節一百周年時發表了一篇長文,仔細講述了當年罷工的情況及五一的起源。他說,那個時候工人罷工及遊行主要是想爭取落實一天八小時工作,小部份工人及工會則打出反對戰爭、要求普選的旗幟。當工人及工會年復一年在五月一日停工、罷工、示威遊行後,政府及僱主開始默認工人在這天有不工作的權利。後來,蘇聯成為第一個把五一定為法定假日的國家,第二個把五一定為官方「勞動節」的是德國希特拉政府,到二次大戰後,「五一」不單是大部份歐洲國家的假期,新獨立的國家也紛紛確認勞動節。
借用霍布斯邦的說法,五一這個日子並不是一個刻意經營的日子或節日,不是由帝皇、官員、名人、宗教領袖頒下的節日;而是由匿名的勞動人民塑造的,是由下而上推動的。回顧一下這個節日的歷史,越覺得今天的假期很難得。
不知是巧合還是甚麼,「老」同事、跑友「暉仔」選擇在今天離開新聞行業,投身工會工作。認識「暉仔」是在九八年。那一年印尼發生排華大騷亂,公司派了她跟老練的炳哥到雅加達採訪亂局;二人回來後接受電視台訪問談談見聞與心得。看過訪問才認識「暉仔」,還有點奇怪公司怎麼派一個像TomSawyer般的童工到印尼。十年下來,「暉仔」從童工變成「暉媽」(臉上稚氣倒沒變多少),可她始終專注採訪工會、工運的消息,讓那些無良僱主及大企業頭痛不已。對「暉仔」來說,今年的五一肯定別有滋味。
「暉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