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傳播學領域的開放文本,教書的,不妨把它列入通識教材。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最能體現在球場上,若說前蘇聯的足球封閉,甚至帶點不人道,則解體後以俄羅斯、烏克蘭為首的足球,外援掛帥、多姿多采。
女人的叫喊可以很厲害,一名叫謝爾蓋耶娃(MariaSergeyeva)的大學生,在上月某個親普京集會上高喊愛國口號,一叫成名。她穿國產衣服、駕駛國產Volga,瞬即成愛國青年象徵、俄版「雷鋒」;傳統背後,小妮子的性感艷照熱爆網絡,這種夾雜傳統與「潮」的矛盾,儼如蘇聯解體後的文化主流。
足球也是如此,還記得86年世界盃那隊蘇聯國家隊嗎?簡直是一支魔鬼隊,貝倫諾夫、易哥雲高個個目光如炬,那種體力壓迫踢法、腳腳七注的重砲,使匈牙利被擊潰後至今仍一沉難起,強如當時歐洲盟主法國也陷苦戰,但蘇聯球員似當兵多過踢波,不會快樂。
軒迪克成新教父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建議在莫斯科設立類似倫敦海德公園的場地,讓民眾自由表達意見,其實「自由」早在球場出現。蘇聯解體後,盧班諾夫斯基式的機動性足球已變形,當下的「蘇聯」足球,教父由盧班諾夫斯基變為外人軒迪克;再數數當下俄、烏聯賽名牌球隊的外援數目?單是薩克達已有半隊主力來自巴西!而艾沙維式的個人技藝最令人神往。蘇聯解體後,球員應該比前快樂。
文:藍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