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oFace:香港最後一個武癡

FacetoFace:香港最後一個武癡

說香港是如何中西文化滙聚,其實是說好聽的。97前本市為殖民地,西風壓東風;97後這十多年,卻流行「與國際接軌」,風氣更崇洋媚外了,粵劇、功夫這些民間文化,漸漸沒落。年輕一輩都不知曉,香港可一直是中國功夫重鎮,多少武林高手,在49年後在文革後,都移居香江。之後幾十年間,香港才有武俠小說的出現,拍出影響世界的功夫電影。
如今學琴、玩田徑可以入名校,習武卻從來沒有。甚至社會治安已好到毋須一技傍身了,因此你會聽到有朋友天天練琴,卻鮮有聽到有人天天習武,有的話,這個人肯定癡癡哋──癡心的那個癡,武癡的那個癡。

記者:何兆彬
攝影:周旭文

冼國林
47歲,曾任永亨信用財務董事總經理,07年創辦第一信用財務。7歲習武,《葉問》出品人之一。

杜宇航
27歲,6歲習武,5年前隨冼國林學詠春。曾獲全港長拳、劍術冠軍、國際武術錦標賽長拳冠軍。

原以為冼國林以詠春為主,叫他示範便知不對。像這幾式摔撻,盡見太極拳的法度。

冼:冼國林
蘋:《蘋果》記者

籌拍《少年葉問》

《葉問》電影叫好叫座,全國收過億,近日更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動作指導。世人都知道甄子丹、葉偉信,卻鮮有人知道背後的「推手」叫冼國林──一個往日只在財經版出現的名字。要說「沒有冼國林就沒有《葉問》」並不為過。他習武30年,為《葉問》電影出品人之一,甄子丹的詠春就是他教的,電影拍攝期間,他派了三名弟子在片場作隨身技術顧問,卻沒收一分一毫。

蘋:師傅你既習詠春,又學太極、洪拳等,當初為何推動拍攝此片?

冼:幾年前,我與葉準師傅談起,近30年香港都沒有習武熱潮了。想起當年,功夫熱也是因為電影掀起,但係食老本都食夠啦,近年詠春師傅的收入都很不濟,很多師傅日間都另有工作,否則教拳的收入不足維生。現時詠春拳館只有20間,當年熱潮時,很多都有分館的。於是就想起了拍攝電影,就找娛樂圈的朋友談談,可惜傾了幾個都認為無得搞──像林小明(寰宇)就說:「黃飛鴻就得啫,葉問係得你哋詠春人識咋喎?」他們又怕「問公」的一生,情節不夠。我便說:「當初黃飛鴻也沒有人識呀,而且黃飛鴻一生只打過幾次交,卻拍了一百多集電影出來呢。」
從前很多電影Sell詠春,但打起來根本是兩碼子事。我們希望能真正拍出詠春味道,當初要拍,導演他們也認為詠春拳招式這麼快,與其他拳術是否能拍出招過招呢。咁我又識其他拳,就度了些招式,拍了Demo示範Video,他們看到就說沒有問題了。
電影要開拍時,啲前輩又話甄子丹不似(葉問)。其實Donnie(甄子丹)又肯減肥,學拳也很勤力──我幫他訂了兩個木人樁,一個在家,一個隨身攜帶,結果他帶了去拍《畫皮》,在酒店晚晚練,嘈到周迅瞓唔到,這件事很多人都知。每次回港又馬上打畀我:「冼師傅,唔知你聽日有無幾個鐘頭?」他這麼勤奮,很難得的。洪金寶大哥也極聰明,雖然他沒有學過詠春,但以我度出來的招式,再加變化,拍出來也有七八成詠春味道。

蘋:詠春熱潮很厲害,聞說近日全港的武館都爆滿了。

冼:哈,是呀。葉準師傅也說教拳30年來,最開心就是這段日子。佛山市委書記說,有別派師傅問他那裏有正宗詠春學……(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詠春熱吧?)何止中國人,連馬來西亞都興起了習詠春,電影目前還未在歐美上映呢……詠春是南方拳,在北京教拳的人不多,有人馬上就開分館了。

蘋:靠電影推廣,怕不怕熱潮不能持續?

冼:要長遠推廣,門人一定要聯合起來,所以正在組織世界詠春聯會,聯合18個地區,希望組織性強的去推廣詠春拳,11月開「世界詠春同人大會」。另外,今年我會籌備開拍《少年葉問》,希望這股熱潮唔係三兩年貨仔。

蘋:冼師傅你習這麼多套拳,這麼落力推廣詠春,是否最愛詠春?

冼:其實不是啦。《葉問》拍成了電影,掀起熱潮,也有其他門派朋友向我詐型,說怎麼只推廣詠春呢。其實是機緣巧合,剛好談到拍詠春。我是跟劉家良師傅學洪拳的,洪拳也是很實用,也不排除以後會籌拍洪拳電影……

■有傳聞說葉問接受挑戰,會叫人上八仙枱打。冼說:「不必呀,上八仙?就不用打(贏定了),八仙枱是師兄弟練拳用的。」

遇踢館師傅會打……

依我看,功夫其實是哲學,中國哲學本義──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數十年前,問題是會隨時出現的,做師傅的都會遇到踢館。聞說葉問都常接受挑戰,冼國林答:「那個年代,個個師傅都有兩下子,不落場是不能在武林立足的。可是到如今,有人說要踢館,師傅會說那我打吧──打999報警。」

蘋:師傅你一天練拳多久?

冼:這兩年文書工作多了,練少了一點。我住House,有地方練嘛,從前是一星期練足七日,每天八、九點開始,有時要把自己學過的二三十套拳、刀劍槍兵器全都耍過了,才夠盡興。如今一星期練四天,每次練三四個小時。

蘋:你怎麼學的都是中國功夫?

冼:你也說我是武癡吧,又怎會沒接觸過其他功夫:如合氣道、跆拳道等等都接觸過……接觸了你會發現很多功夫都是脫胎自中國功夫啊!例如空手道(當年叫唐手),自己尋根就想到學中國功夫先,而且中國功夫很實用,例如洪拳,你以為都是硬拳,其實練得好要剛柔並重。(是否認為中國功夫較勁大較醒?)係,就是現在流行巴西柔術,打地戰,有人說你詠春怎與人打地戰呀,會否變成「豬木對阿里」(按:七十年代的經典賽事,豬木玩摔角,不站起;阿里打西洋拳不落地,結果兩人在台上鮮有交手),不懂的人才這樣講,真正的詠春,看到你落地就追住來打了,可以咁……(技術細節下刪100字)別說詠春高手不會被扯落地,我也會落地,問公在世也會落地。

蘋:當初是怎樣收起徒弟來?徒弟有試過師傅的厲害才拜師嗎?

冼:我由02年開始教拳,我是武聯副主席,會帶團出外比賽。他們(指身旁杜宇航)聞說我學過功夫,就來問我。有一個徒弟叫周定宇,也是世界冠軍,就問我「摔人有幾種?大陸的教練跟我說有28種。」我答他:我只懂一種。

蘋:是那一種?

冼:隨心而發呀。如果學了28種,遇上第29種怎麼辦?應該懂得融會貫通。結果我試給他看,試完他就跟我學了。
早幾年,有朋友帶了個孩子來我家,當年我在家中教人,不收錢的,那孩子6呎4吋高,如果不是他父母攜着一個大果籃,我定以為他是來踢館的!我問孩子你那一招最勁,他說踢腿吧,我就叫他放膽踢過來。踢到第三腳,他吃痛就不踢,跟我學起來了。來學拳的,我常會問:你為甚麼習武?如答強身健體就不用跟我,應去游水嘛。

蘋:聽說你很鼓勵徒弟出外比試。

冼:沒錯。我自己有教散打,重實戰。他們自己也會約人出來試招。我有個徒弟,約人出來把人打傷了,後來人家在網上說:「XXX說自己是詠春新手,結果把我打到入醫院。」其實我徒弟都學幾年了,那裏是新手!還把人打傷!結果被我罵個半死。 

37歲學也不遲

拳要練好,練要勤想也要勤,05年我陪朋友到詠春體育館,剛好葉準師傅在講解拳理,就遇上西裝骨骨的冼國林,像小學生一樣規規矩矩的在旁聽。今天,他說學詠春不要「堅持正宗」,因為傳承中的功夫一直在變,他教的徒弟,十個打出來都不一樣。但外間賣的拳,不正宗得嚟是否合拳理呢?

蘋:詠春在中國功夫,何解流傳得最廣?

冼:首先要多謝李小龍,雖然他只學了4年──木人樁法還沒有學全,他打樁的手法,寒背的,睇落都幾差。但很多人是因為他才認識詠春的。

拳理上,詠春拳比較科學,很多道理能用幾何學表現到。很多學詠春的懂英文,教拳的Presentation很簡潔,例如「中線理論」,畫幾條線就能令老外明白。遺憾的是有些師傅,因為賣拳為生,把簡單複雜化,哎,說起來七十年代我跟過一位師傅學詠春,但學了9個月都還沒有教完小念頭(一般6個月就教得很好了),我就不跟他學了。

蘋:但再學下去就是功力問題吧。

冼:對。像這個攤手(手心向上,平平伸出),只是很自然的把手送出,但你想把它打好,不練幾年功夫就是打不好。所謂「北太極,南詠春」,詠春也是柔拳,所以年紀大一點才領略就不同,像葉準師傅,就有門人說他37歲才學拳,怎可能學得好?梗係唔啱啦!如果這邏輯成立的話,那你知道問公師傅「找錢華」是幾歲開始學拳嗎?39歲!

蘋:當初怎麼跟葉準師傅學起來?

冼:從前我是跟黃紀民師傅學的,02年他移民時,便着我跟葉準師傅學習。我也想看葉師傅有沒有秘傳。(那有沒有發現?)不是秘傳,而是身形不同,演繹不同,黃師傅有近六呎,葉準師傅矮細得多,打出來自然不同。

蘋:你自己又不收徒弟了,那告訴我們,怎樣是個好的師傅?

冼:首先講ProfessionalEthics(專業操守),唔好講到自己天下無敵;第二,唔好標榜自己正唔正宗──連葉問宗師都改過套拳,與找錢華教的有所出入,那你告訴我甚麼是正宗?第三,拳理要啱,要解釋到套拳怎樣運作。(國術在傳承上有甚麼困難?)中國功夫門派上排外性較強,但這個應慢慢去打破,有些師傅如鄭鳳池師傅、夏德健師傅,他們都很有名,但都叫了自己兒子來跟我學散打。我認為中國功夫要這樣開放,多交流才有進步。

1/2個武癡杜宇航

訪問中,冼國林談到練拳,指了一指旁邊的杜宇航,說「佢都幾似我㗎!」原來杜宇航跟了冼4-5年,每天也練3-4小時,算得上是個小武癡。問杜由純表演的新武術,轉到講求技擊的傳統武術,轉變如何,他說:「從前不知道招式的姿勢為何如此,只知道靚,如今慢慢理解了,連姿勢也變得較有攻防意識。」而新派武術為了講求難度,着重翻騰,結果練新武術反而受傷更多,他的右膝半月板就因練拳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