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中外 - 陶傑

戲劇中外 - 陶傑

西九文化藝術區,建大劇院、水墨館、博物館,就像今日電視的高清和有線台,有太多技術精良的頻道,缺乏節目,有太多銀晶晶的貨架,卻沒有貨。
各大高清和有線台,除了購買美國的Discovery、英國的足球聯賽,有多少是自己的製作?將來西九的歌劇院恐怕一樣。
歌劇院只適合演西洋歌劇。京戲、粵曲、紹興戲,不需要像倫敦皇家劇院、紐約大都會之類的西式大舞台。因為中國的戲,着重寫意,連德國的布萊希特也讚嘆:京戲不需要製作,一個武將騎馬出台,只握一條馬鞭,台上沒有馬,他只駕着空氣,做着騎馬的動作。
戲劇重寫意,就不必一座聲色俱麗的大劇院來上演。魯迅在《社戲》裏,講兒時在河道聽戲,一座戲台,搭在橋頭,街坊撐着船擠在水上看。幾盞燈籠,幾塊簷瓦,不止是回憶,中國戲劇是不需要眼睛瞄着什麼倫敦紐約的大劇院來upgrade的,西九自稱「文化藝術」,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國情。
但是,沒有辦法,成龍說的,「中國人」太崇洋了。十億的一座歌劇院落成,只能演西洋劇,西洋劇寫實,《阿依達》把埃及的聖殿和幾頭大象搬上台,《費加羅的婚禮》有一匹彩馬,還有《唐璜》,高潮的地方,男主角唐璜淫辱過的一個女子,她死了的父親,鬼魂回來了,來敲唐璜的門,這一夜來晚餐─這一幕,有不同的製作:台上的一道門忽然裂開,或者一堵磚牆迸爆倒塌,一陣黑煙,唐璜的豪華飯廳,化為一座地獄。這樣的場面,要大型的劇院上演,觀眾穿得端莊一點,以示與台上的服裝和情節配套。
西九工程,歌劇這一環,香港的普羅大眾永遠沒有興趣。看粵劇,一眾師奶公婆的坊眾,都穿深水埗旺角的便服,千百年來,趕慣的是村郊的戲台。文華酒店的五星扒房,是永遠不會賣豬皮和魚蛋粉的,雖然這兩樣,如果做得好,也很好吃。
當然,本地話劇團,也可以用粵語來演一齣《赤壁》的,也學着《唐璜》一樣,在台上沉船、放火、殺聲震天,但是,製作的錢呢?還是由「藝術發展局」繼續貼助?
劇院是主力艦,其他的「設施」,也一樣道理。「政績」就是面子,面子就是命根,不過不怕,建金字塔,不是也大而無當?只要等六千年,一堆磚石,就會變無價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