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家長發現年幼子女排便不暢順或大便帶血會很擔心,更容易誤以為是便秘,香港大學一項調查發現近三成家長誤以為幼兒一天不排便就是便秘,更有家長企圖以轉奶粉或替幼兒挖出大便等錯誤方法解決。有兒科醫生指,大部份排便不暢順的幼兒其實不是便秘,很多時也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所致,多餵幼兒飲水或稀釋果汁可改善問題。
記者:袁慧妍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去年10月至11月期間,電話訪問505名認為其3歲以下幼兒,曾於過去三個月出現便秘症狀的家長,發現有61%受訪者指過去三個月,幼兒曾出現一至三次便秘,更有近兩成人指幼兒便秘次數達六次以上;近三成家長誤以為超過一日無排便就屬便秘,亦有人誤將大便不暢順、大便帶血、大便質地頭硬尾軟。
腹部按摩亦有幫助
調查又發現家長普遍會給幼兒多飲水,或於飲食中多加含纖維食物改善便秘,但有部份人則會將奶粉冲淡、幫幼兒將大便挖出、或轉換奶粉等錯誤方法處理便秘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幼兒有便秘症狀不等於一定有便秘,大部份幼兒的便秘也屬功能性,主要由飲水不足、腸胃不適、食物纖維不足、奶粉和水的調校份量不合比例等引發,而幼兒於6個月開始改變飲食習慣,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例如肉粥等,腸胃吸收的水份減少,也會令排便的習慣及糞便形狀改變,易出現排便不暢順問題,但未必是便秘。
譚一翔建議家長可逐漸增加半固體食物份量,使幼兒腸胃慢慢適應轉變,平時需給幼兒飲用充足開水,也可加入稀釋果汁;並多食高纖維生果及殼類,如蘋果、桃、提子等,進行腹部按摩也有幫助,但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喜歡的食物,或強制進行排便訓練;食用母乳因水份充足也可減便秘風險。
樊太的19個月大兒子灝霆,於出生後六個月排便次數減少,每星期只有兩次,她嘗試給兒子多飲水、使用甘油條等,但情況未有改善。她說傭人曾建議用手挖出大便,但因不衞生未有嘗試。至四個月前,兒子的大便有少量血迹,求醫後才知道是因飲食習慣改變而出現便秘症狀,只要多飲水及進食高纖食物便可逐步改善。
不同的大便形狀
第一類
呈粒粒狀
(難以排出)
第二類
香腸狀,由小堆組成
第三類
香腸狀,表面有裂痕
第四類
香腸狀,軟身且表面平滑
第五類
軟身及呈小堆形狀
(容易排出)
第六類
軟身、參差不齊及呈稀爛
第七類
非固體及呈水狀
**除第一類外,全部也不屬便秘
資料來源:譚一翔醫生
幼兒便秘定義
註︰幼兒需同時出現以下症狀才算便秘
1.每星期排便少於兩次或排便次數較平常明顯減少
2.因排便問題導致幼兒哭泣、腹脹、腹痛或肛裂
3.幼兒排便時要非常用力,以致雙頰通紅
4.費力排出如波子般的粒粒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