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一個人的「失去」,認為會經歷五個步驟,首先是「否定」,即不相信、也不接受事實;繼而是「憤怒」: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做錯什麼,上天要這樣對我?再下來是「沮喪」,萬念俱灰,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然後終於面對事實,不得不「承認」;最後就慢慢「療傷」。否定、憤怒、沮喪、承認、療傷,是面對「失去」的心理上五個階段。心理學認為,「失去」,包括失去職業,失去健康,失去親人。
近幾個月,我在心理上也經歷上述五種狀態,不過不是分階段地,而是混合着經歷。比如我一方面承認事實,接受事實,另方面又常常否定事實:有時會覺得她的離開不是真的。她的衣服雖絕大部分被女兒處理掉,但剩下的卻不想動。她的用品,包括她吃的藥,她的牙刷,她的書,她的電腦,她的記事本,都放着像等待她回來。憤怒則常是對自己憤怒,憤怒她病重的那兩個月是不是有些事我做得不好,做得不對,甚至做錯了?仍時有沮喪,唯一可以療傷的事就是寫作,因為寫作需要集中精神,可分散對她的懷念。
幾乎做任何事都會觸發記憶。比如在女兒家看到一樣她用過的東西,或她為我準備的一瓶藥油,都引起聯想。比如讀書讀到一行字:「我從不相信奇蹟,但為了妳我願意相信,為了妳,我期待奇蹟。」這是《陪你到最後》一書引用的一句話。我立刻想到在她病重的兩個月,我對我一貫不相信的事,都盲目相信,任何人提供的偏方,我都想嘗試。
據說在金融海嘯中,許多人失業也有那五種心理狀態。失業的人都羞於啟齒,我失去親人,也不想見朋友。好像是失去者的錯。其實都沒有錯,只是厄運來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