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子宮頸癌是本港常見婦女癌症之一,每年有四百多宗新症,有婦產科醫生警告,女士不要忽略無症狀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因在10年內約有四成風險惡化至子宮頸癌,瑪麗醫院在過去三年進行了約3,000宗陰道鏡檢查,確診逾500宗癌前病變,近八成屬二至三級病變,約一成人更是30歲或以下年輕女士。 記者:袁慧妍
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譚家輝指,癌前病變即子宮頸上皮內瘤,簡稱為CIN,屬於一種細胞變異,CIN可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只有三分之一厚度的子宮頸上皮出現變異細胞;第二級則有三分之二厚度出現變異;至於第三級則是整層子宮頸上皮都有變異細胞。患上CIN第一級的婦女,有六至七成機率可自行痊癒;但若CIN第一級持續,到第二及第三級,就屬高危子宮頸癌患者;CIN第三級若得不到適當治療,10年內演變成癌症的風險高達四成。
一成人是30歲以下
瑪麗醫院在2006至2008年進行約3,000宗陰道鏡檢查中,約有六分之一,即500多人確診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約一成人是30歲以下,患者需要接受電圈切除治療,約八成患者屬較嚴重的CIN第二或第三級,其中13人更證實已罹患子宮頸癌,情況不容忽視。
子宮頸癌癌前病變並無病徵,譚家輝提醒25歲以上、已有性經驗的女士,應連續兩年進行子宮頸細胞檢查,若兩年的結果都呈陰性,其準確性已逾九成,之後可每三年進行一次檢查,直至65歲為止。
女士若患上CIN第二或第三級,可接受電圈切除手術,利用熱電圈切除異常子宮頸細胞,或接受錐形切除、冷凍及激光等治療,但治療有可能引致子宮頸狹窄或內口鬆弛,也有機會導致早產,而癌前病變的復發風險約為一成。
譚家輝表示,9至26歲、未有性行為的女性可注射子宮頸癌疫苗預防,因99%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感染引發,其中約七成是由HPV16及HPV18病毒引致。現時市面上有兩種子宮頸癌疫苗,四合一疫苗可預防HPV6、11、16、18所引起的子宮頸及俗稱椰菜花的性病濕疣,另一種二合一疫苗可預防HPV16及18引致的子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