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鮑姑井在建橋時被毀、清代宗祠遭誤拆、清代倚山樓變為酒店,面目全非……廣州經濟高速發展,大搞建設的同時,歷史建築及文物遭嚴重破壞。根據最新發佈的《廣州市文物普查滙編》(下稱文物普查),廣州有400處重要史迹已被湮沒,當中不少因建設而造成(見下文),堪稱是最致命的因素。
廣州近日推出的《文物普查》,完整記錄廣州歷史文化遺產,除總覽卷外,其餘每卷都首次增加了「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迹一覽表」的附錄,這一做法在全國罕見。廣州「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迹」共約400項,分別因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
建大學城犧牲小穀圍
抗日戰爭時期,廣州大量的文化遺產消失了,如白雲區佛嶺市,清代建築等,在1938年被日軍所毀。而從化學宮、關帝廟、城隍廟、文昌廟、土地祠、大士庵、天妃廟、義學祠、關聖後殿、人瑞多祉亭、鄉約亭等,則毀於文革。
廣州近年因經濟發展需要,大事建設而毀掉的歷史建築及文物更是多不勝數。在《文物普查》得番禺區卷的附錄裏,記錄了29處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迹;其中,漢-清的「小穀圍島文物點」的說明中顯示,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為配合廣州大學城的建設,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廣州大學城考古工作隊對小穀圍街北亭村、南亭村、員崗村、穗石村等4村的35處文物埋藏點進行了搶救發掘,除原址保留的4處重要文物點外,還發掘了以漢墓為主的各歷史時期古墓葬142座,但小穀圍整體作為一個歷史遺存所具有的本質特徵,已經永遠消失。荔灣區的保生產科學校在1913年創辦,是培養產科專業人才的學校,上世紀90年代因建設地鐵而被拆毀。
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認為,這份「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迹一覽表」可作為一個警惕,它告訴我們,錯過了、疏忽了、怠慢了,人類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記憶就會輕易消失,消失的是已經消失了。廣州《羊城晚報》
廣州被破壞的部份古蹟
倚山樓:清代落成,上世紀90年代改建為飯店,面目全非,至2004年飯店被拆,原址成為綠化地
鮑姑井:位於越秀山,建於東晉,但前幾年建天橋時被毀
黃家祠:位於陳家祠附近,其建設時間據悉較陳家祠(1890至1894年)為早。因要建地鐵一號線而遭清拆
小穀圍島:位於番禺,早在東漢時期出現。島上文物眾多,但因廣州大城市的開發而遭大肆破壞
黃氏宗祠:位於荔灣區,清代中業建成,1993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遭「誤拆」
資料來源:廣州《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