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過來人言 - 林夕

焦慮症過來人言 - 林夕

最近身邊的朋友一個個紛紛患上情緒病,焦慮症、抑鬱症以至自閉驚恐症。最令我驚恐的是,據一項統計顯示,連學童患焦慮症的數字,也在金融海嘯後大幅上升。
怎麼着?在這堆數字以外,不曉得還有多少不自知或諱疾忌醫的患者沒有浮上水面。公立醫療系統後知後覺,在這方面看不到作過任何應對措施。否則,怎麼會讓求診者覆診要輪候幾個月到半年不等。情緒病惡化的速度是不等人的,要醫好這個病,關鍵在於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因為,初診階段醫生可以做的就是試藥,按病人口述病徵,先開一種藥,然後看病人在服藥後的反應,再調校份量或換藥,直到試對了某種藥,便可以根據病人情況而把那藥物增增減減,覆診次數也可以不那麼頻密。
可是,在公立醫院看精神科醫生,第一個問題就是只能吃初診時的藥,如果對症後不能下對了藥,病人在副作用的折騰中惶恐無助中乾等幾個月,無病也煎熬出病來。第二個問題是醫管局提供的精神科藥物,都是早年添置的,副作用較新一代藥物大得多,很多病人就是不堪此苦而對治療失去信心。
看私立的,診金當然貴得多,雖有最新又最少副作用的藥,但那藥費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吃不消的。所以,最近我都廣告親友,不妨找一些受過情緒病基本訓練的普通科醫生,如想省錢省時,最重要的是緊記着試不同藥不同份量後的生理心理反應,要仔細到一早一晚的感覺都記下來,覆診時對醫生表達清楚。患這個病的人,有時身心不由己,不能那麼理智地描述服藥後的反應,那就請他們的身邊人用心了解,陪着覆診時做他們的代言人。
這些都是作為一個資深的焦慮症過來人及業餘情緒病義工的經驗之談,僅在此供患者及患者身邊人參考。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