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亞洲經濟等待起飛

暢談富論:亞洲經濟等待起飛

上月初,環球多國領袖在倫敦舉行的G20峯會中達成共識,宣佈聯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5000億美元作救市基金;同時間,美國多間金融機構的今年首季度業績亦超出市場預期。連串的利好消息,不禁令投資者憧憬在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及寬鬆貨幣政策下,環球經濟已慢慢步出衰退的陰霾。
然而,美國近日公佈的經濟數據卻並非如此樂觀。以3月份零售數字為例,便意外下跌1.1%;另外,3月份破產宗數按年急升46%至13萬宗,預料全年的破產宗數將達至150萬宗。因此,若斷言美國經濟開始明朗化,目前仍言之尚早。
至於過去數年經濟蓬勃發展的亞洲國家,亦早已感受到歐美增長放緩所帶來的影響。以依靠出口商品至歐美地區的南韓和台灣為例,雖然3月份出口的按年跌幅已分別由26.4%和37.2%,放緩至21.2%和35.7%,但較「止跌回升」仍明顯有一段距離。至於區內的「經濟火車頭」中國,亦因為出口和生產數字下跌而出現「慢駛」的現象。中國最新公佈的第一季GDP增長為按年6.1%,低於去年第四季的6.8%,增幅創15年新低。環球經濟的唇齒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把握區內投資機會

值得慶幸的是,亞洲國家的經濟體質與10年前相比已有明顯改善。區內國家經歷了1997年金融風暴的教訓後,過去10年累積了豐厚的財政儲備。以中國為例,其外滙儲備便達到約2萬億美元。龐大的儲備不僅有助穩定滙率市場,亦令國家在面對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夠運用財政措施刺激經濟。
事實上,大部份亞洲國家均為商品輸入國。2008年上半年,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急升時,曾一度令區內國家飽受通脹肆虐之苦。然而,商品價格自去年下半年起逐步回落,除了減輕企業營運及居民生活的成本外,亦令當地政府在推出財政及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時更加得心應手,毋須再擔心有關措施會將通脹問題加劇。
目前,雖然中國第一季的GDP增長創近年新低,但1月至3月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卻累計增長28.6%,消費品零售實質增長亦達15.9%,反映政府連串的救市行動已初見成效。隨着印度、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相繼推出救市措施,我們相信亞洲的經濟有望逐步回穩。
總括而言,我們對亞洲的經濟前景仍然保持樂觀。儘管目前亞洲國家跟隨全球經濟進入寒冬,但其良好的經濟基本因素有助她們抵禦今次金融海嘯。當環球市況回穩時,區內經濟有望重拾升軌。我們將藉目前的機會,繼續在區內搜尋擁有低市盈率、低市賬率、高派息率,以及良好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捕捉它們長線投資價值。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