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無論是在世界經濟論壇或二十工業大國會議上,中國都很引人注目。人民銀行行長上月提議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來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即時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引起討論。這項提議雖未受接納,大家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份量是不敢輕忽的。沒有人懷疑,當前的全球衰退危機,必須有中國的積極參與,才能走出低谷。不僅美國的經濟振興方案,須靠中國繼續購美國國債來支撐,日本南韓台灣的經濟復蘇也須仰賴大陸。
國際媒體的聚焦,對年輕一輩的大陸媒體人來說,顯然振奮人心。以前,說了半天崛起,好像都沒人理睬,現在不說了,反而受到別人重視,有點意想不到。所以,大陸有些媒體人就認為現在應該把握時機,重塑中國的國際形象。
骨子裏仍是專制
三十年前,日本國力如日中天,不少人推測日本經濟很快就會超過美國,雄霸世界。美國學者寫的《日本第一》、《日本有限公司》成為暢銷書,日本政府也有計劃地設立官方研究中心,推廣傳統的集體主義,效忠、勤奮和長幼秩序等最能反映文化特質的日本形象。一九七九年大平正方首相宣佈了日本「文化時代」的研究,一九八六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在京都設立國際日本研究中心。這種從經濟成果引發的民族自信和文化優越感,近年似乎也在中國大陸重演。
中共官方有計劃的廣設「孔子學院」,重視儒家文化傳統,頗有東施效顰的意味。這固然是共產主義破產後,在意識形態真空狀態下的尋根之舉。但官方的意圖其實是用愛國主義和文化特質來掩護權力的壟斷,標榜集體壓個人,抑制民主與人權的訴求。骨子裏還是東方專制。
眼前的現實是,中國雖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人均收入的排名遠落人後。自我陶醉其實於形象無補。中共抱怨西方媒體在報道大陸新聞方面有偏見,但要重塑中國的形象,靠政府建立二十四小時播報新聞的英語電視與廣播台,卻是行不通的。
新聞報道沒自由
媒體的權威和聲譽是建立在公正客觀的報道上,這在中國是付之闕如的。有誰相信由共產黨中宣部控制的媒體,能夠像BBC或法新社那樣,維持不受政府干預的獨立新聞編輯立場?在西藏問題、川震問題、人權問題、新聞自由問題上,中共能夠允許政府立場以外的聲音嗎?如果不能,又怎能期望自己的報道在國際上取信於人?二十多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開會討論過一個「建立新的國際新聞秩序」的議題。第三世界國家抱怨西方媒體霸權的新聞壟斷,西方媒體擔心的是政府的新聞壟斷。爭論到最後不了了之。西方媒體固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偏差偏見,但大家更擔心的是新的「新聞秩序」變成獨裁政府的傳聲筒,傳出來的都是「正面」新聞。
中共要改變形象,最簡單省錢的辦法是像台灣那樣,恢復新聞自由,而不是花大錢去搞甚麼全天候國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