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新運動? - 張寶華

新媒體,新運動? - 張寶華

張寶華 資深傳媒人

互聯網在九十年代中開始蓬勃活躍,到現在已經發展了十多年;這十多年來,網民行為可以歸納出三個特點。首先,網民很會利用網絡來進行集體行動(collectiveaction)。網絡世界發展得越快,資訊流動越流通,就越有利網民利用這個效益大又成本低的方法,在短時間內來進行集體行動;雖然這些集體行動不一定能穩定而長遠地繼續發展,但它卻很有爆炸力,而且是一呼百應。

網絡世界找到發聲平台

除了集體行動以外,網絡世界是信奉freeflowofinformation的。大部份網民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資訊;免費互相交流分享資訊,似乎已經成為了網絡世界的共識。如果大家有看過一些分享網站會發現,譬如說其中一位網民有一套電影,他/她會馬上上載互聯網,跟陌生人分享,有沒有侵犯版權這些問題,在互聯網世界得不到太大的重視。筆者去過一些分享網站,裏面全世界甚麼電影都有,日文英文韓文印度語,包羅萬有,而且通通配上中文字幕,這些字幕都是由網民自己配上然後跟人分享。如果說互聯網世界是無私分享的世界,其實並不誇張。
網民也喜歡參與。傳統上,小市民要發聲幾乎是不可能。發言權都在媒體手上,而媒體都是由少數人擁有,要得媒體首肯,小市民才可以在它上面發聲,萬一政治立場跟某個媒體不一致,可能馬上被停止,但是在互聯網流行之後,過去不能發聲的,現在都有自己發聲的平台。
由過去十年看來,能找着以上三個特點來發展的網站(portal),幾乎都能成功的。譬如說YouTube、facebook等,連廣告宣傳都不用,流量一夜間可以是成千上萬的。最近Laughing哥熱潮,就是網民一次的集體行動,透過一人一祭品這個行動,令電視台編劇不得不讓Laughing哥翻生;電視台也靈活,順勢把Laughing哥炒作一番,既得宣傳之效又可以得到利益。互聯網是大勢,順者生,逆者亡。
「互聯網」三個字代表了「革命」,它顛覆了過去所有的行為模式。它亦每天在威脅一些行業,逼得他們不得不去思考未來的生存模式,譬如說,報業。現在的報章已經不得不發展網上版;又例如一些電影、音樂內容商,一直以來都是靠四個傳統的窗口(戲院、光碟、收費電視和免費電視)收入,但互聯網加速了盜版,內容商因為一直墨守成規,已經令收入大幅下降,甚至是無利可圖。

先驅者有承受危機能耐

互聯網、流動電話等都被稱為新媒體,新媒體自然需要新動作,新思維。新思維說時容易,做時難,因為任何新的東西背後都代表了不穩定和不肯定,但是沒危又怎會有機呢?先驅者都有承受危機的能耐,跟隨者承受危機的風險低,但是成功的機會也小。
任何一個行業要成功,除了是掌握行業的特性外,有沒有勇氣創新都是成功關鍵,互聯網世界更甚。如果你沒有創新的勇氣,在互聯網世界裏,那你只能永遠當一個跟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