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俗稱「爆肺」的氣胸,若延誤治療患者隨時因呼吸衰竭死亡。原來正值生育期的女士,也會在月事來潮時有爆肺風險,有心胸肺外科醫生指,約3至6%女士會患上月經性氣胸,曾有女士在月事期間爆肺,導致右肺被壓縮得只有拳頭般大小,險些因呼吸困難喪命。
記者:梁德倫
醫學界估計每10萬人中,約有4至9人會患上氣胸,患者以男士居多,男女比例約為5比1。仁安醫院微創中心總監、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嚴秉泉表示,雖然氣胸以男士為主,但有部份女士會患上月經性氣胸,患者多數同時患有子宮內膜組織異位,即子宮內膜細胞生長至肺部內,當經期時子宮內膜細胞會爆開流血,生長在肺部的子宮內膜細胞也會隨之爆開,並弄穿肺部導致氣胸。
現年40歲的陳小姐,去年中因氣胸病發,導致胸痛難當及呼吸困難到急症室求診,醫生替她抽出肺部氣體,但數個月後再度發作,當時她正在家中與女兒玩耍,抱起女兒時突覺背及胸口劇痛,「當時完全透唔到氣」,她再到急症室求診,發現右邊肺部已被空氣壓縮得只剩下一個拳頭般大小,需移除整個胸膜,並將肺部固定在胸腔上,右肺才回復正常體積。
首次爆肺復發率約40%
嚴秉泉稱,翻查病史後發現陳小姐原來患有子宮內膜異位,並證實屬月經性氣胸,現時需服食停經藥物,令肺部不會再因月經來臨而受損。他表示,月經性氣胸患者多於經期時或經期前後病發,情況好轉數月後又再病發,病情反覆。
現時醫治氣胸主要是以微創方式將胸膜「磨損」,令胸膜能與肺部黏連固定,從而令肺部和胸腔沒有空間,不再出現氣胸。另一方法則是完全移除胸膜,令肺部可與胸腔固定黏連。氣胸患者若第一次爆肺,其復發率約40%,若已兩次爆肺,復發率則高達50%,爆肺前可以毫無先兆地發作,但患者多數會有氣促和胸痛症狀。
氣胸成因可分原發性和創傷性兩種,前者因肺部發育不良,如先天的肺泡異常腫大、肺壁過薄等,後者則可能因肋骨斷裂或其他因素令肺部受創漏氣;氣胸患者的肺部會漏出氣體,並滯留在胸腔和肺部間,越積越多後會壓迫肺部,嚴重者會壓着靜脈令心臟缺血致命,而35歲以下的高瘦型男士更是爆肺高危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