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味來 - 李怡

淡出味來 - 李怡

年輕時喜歡濃,年紀漸長就喜歡淡。年輕時愛甜,其後嗜鹹酸辣,老了就在苦中淡中咀嚼出味道來。年輕時喝咖啡、奶茶,年長了喝烏龍、普洱、鐵觀音。少年時看《水滸》、《三國》、《七俠五義》、《小五義》,長大了讀《基度山恩仇記》、《俠隱記》,入世後才看《紅樓夢》看出滋味。年輕時愛魯迅,從迷他的小說迷他的雜文,歲數大了看周作人,喜歡他平淡雋永。翻譯小說從屠格涅夫到迷上了契訶夫,喜其淡,淡淡的哀愁。
是的,淡,淡有什麼好?散文中的平淡雋永最堪咀嚼,小說戲劇中的淡淡哀愁最讓人反覆尋味,低迴冥想,在惘然中陶醉。
自《卧虎藏龍》後,吊威也飛來飛去的武俠風興起一陣,很奇怪在《黃土地》、《老井》、《紅高粱》中已臻成熟的導演們忽然返老還童去拍《英雄》、《十面埋伏》,使我懷疑自己莫非已與時代脫節。其後又從外國影片到華語片興起了盔甲熱。勉強自己去看一兩部,實在難忍,還是看書好了。
偶而也看到些小品式的電影,比如年前看過的據毛姆小說改編的《愛在遙遠的附近》(ThePaintedVeil),還有法語片《愛.住.巴黎》(Ensemble,C'estTout),看後都讓我回味良久,沒有激烈的鬥爭,沒有超越人體極限的怪異打鬥,沒有扭曲的激情做愛,但平常生活卻使人薰薰然。
許鞍華近年的影片也走向平淡雋永,《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真是非常「生活」,結尾處姨媽回到東北那老粗丈夫身邊,過那不情願過的日子,一絲淡淡哀愁。
更平淡的是《天水圍的日與夜》,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無驚慌也無驚喜,無高潮也無離奇。你可以說缺乏我們一向認為必需的戲劇元素,甚至不是大眾喜愛的追求娛樂的影片。但它不是高深莫測、導演自我欣賞之作,不是費里尼,甚至不是王家衞,而是充滿生活氣息,是我們看得見、摸得着又從來沒有人拍出來的影片。
平淡,卻堪咀嚼,真是淡出味來。